新华社哈尔滨8月15日电(记者 高淑华、王春雨)眼下在哈尔滨,老百姓无论是有烦心事,还是有愿望诉求,大都能在社区、村屯得到化解和帮助。道里区抚顺街道居民刘凤说:“退休后人闲了,生活好像没了乐趣和奔头,是中心社区的舞蹈队让我的日子又充实快乐起来。”
这仅是哈尔滨市以建设城市“中心社区”、农村“1+3+N”服务组织为突破口,创新社会管理,着重解决群众关心“小事”的一个缩影。
“中心社区”成为百姓解难娱乐好去处
哈尔滨市拥有1000万人口,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各占一半,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点。在社区、村庄,过去百姓因办事难或文化娱乐去处少等“小事”常引发不满。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说,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百姓关心的“小事”,就是党和政府的大事。在社会管理中,只有把百姓关心的身边事做好,才能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记者从哈尔滨市政法委了解到,去年以来,哈尔滨市实施了“强基工程”,即以群众工作为统领,创新社区和农村社会管理,变管理为服务,同时完善“大调解”、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和管理三大体系,努力使百姓办事难和不同服务需求在社区和村得到解决。
社区一站式办事大厅让群众办事不再跑冤枉路,文化娱乐活动室每个时段都爆满。抚顺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媛告诉记者,以前社区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办事、娱乐需求。为改变这种状况,道里区投资把社区扩建成为融服务、培训、帮扶等涉及百姓办事的120余项功能为一体“中心社区”。去年以来,哈尔滨市推广抚顺“中心社区”模式,集中财力、人力,打造大型社区已达73个。
“中心社区”的建立使百姓办事不再难。说起这一点,家住上红社区的宋庆华深有感触。她在三亚旅游时,不慎将老年证丢失,在社区网站申请补办后,她刚回到哈尔滨,工作人员就把办好的老年证送到她家。宋庆华说:“过去办证要跑断腿、磨破嘴,现在远在千里之外点下鼠标,社区的工作人员就给办好,真是太方便了。”
“新庄模式”让农民致富有了依靠
在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清泉告诉记者,取消农业税后,村支部如果不能让农民致富,农民就不会听你的、跟你走。为此,新庄村探索了“1+3+N”的“新庄模式”,即以党支部为1个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工会、便民服务中心为3个平台,以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N个协会组织为纽带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说起“新庄模式”的好处,村民纪忠义说,当初我对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不看好没加入,想不到和我同样4垧地的刘军入社当年就比我多收入两万元。第二年我申请入社时,提出必须夫妻和睦、孝敬父母、遵纪守法、不赌博等条件,我全接受了。
村民王艳华说村工会对她的帮助一辈子都忘不了。她说:“我丈夫韩延波外出打工不幸身亡,当时我哭得死去活来,天塌了我不知道该咋办。是村工会帮助我反复与城里的用工单位沟通维权,让我得到了合理补偿。”
“群众张张嘴、干部来跑腿。”这是农民对新庄村便民服务中心的感受。“新庄模式”让新庄村3000多村民找到了致富和生活的依靠,让全村的社会管理井然有序。目前,新庄村已经从负债14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900元的贫困村,发展为净资产超过一千万元、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富裕村。
服务百姓“小事” 创新社会管理
目前,哈尔滨市已有六成以上的街道办事处建成“中心社区”,“中心社区”以一带多、以大带小、辐射周边,既满足了不同群众的合理需求,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农村,已有693个试点村推广了“新庄模式”,广泛调动合作社、协会和农民参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管理。
“中心社区”提供的便民助老、帮残扶弱、文体娱乐等各种服务,大大方便了百姓,已成为聚民心、解民怨的重要场所。上红社区居民高岩家中停暖,他在网上留言后,社区工作人员很快在网络登记中查出供暖单位,要求立即维修,当晚即恢复供热。高岩说,这种办事效率让咱老百姓心里舒服温暖。
“新庄模式”不仅让农民富起来,还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通过不同协会,将各类人群纳入管理,形成无缝隙服务。村民高东说,他因车祸致残常年卧床,妻子因此离家出走,以为自己只能等死了,是村残疾人协会送来轮椅等康复器材,帮助办低保、盖新房,使他绝路逢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赵秋雁认为,哈尔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亮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合理需求,抓住了社会管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