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吴晶晶 吴天祎)深空探测是当今世界极具挑战性、创新性与科学技术带动性的航天活动之一。随着探月工程的实施,我国深空探测开始起步。那么我国什么时候才有能力开展火星、金星等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呢?
记者从4日举行的首届北京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论坛上了解到,我国科学家正在开展月球以远深空探测的论证工作,并正在积极进行技术储备。有专家建议,中国应尽快实施月球以远的深空探测计划。
“根据科学发展规律,我们要走向太空不能光探测月球,必然要走得更远,要去火星、金星、小行星,我们的科学家正在为此做技术储备。”嫦娥三号探测器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对于深空探测,科学家时刻做好准备,等待国家条件许可就去做,我个人希望越早越好。”
“深空探测是一项多学科融合、高技术集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中国科学家们正在开展月球以远的探测论证工作,探测对象将拓展到太阳、火星、小行星、金星、木星等太阳系天体,探测方式将从环绕天体的遥感探测逐步扩展到天体表面的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乃至天体表面的取样返回和载人登月等探测活动。”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说。
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表示,中国科学家在太阳系的探测上已经有很多自己的设想。对太阳系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地外生命信息探寻,通过探测火星、金星、木星等地球的“兄弟姐妹”来加深对地球本身的认识,研究太阳活动和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以及为人类寻找新能源与资源和未来长远发展做准备等。
他同时指出,时至今日,人类共进行了122次月球探测、 42次火星探测和40次金星探测。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认识及技术的系统性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要想弥补这样的差距,首先要瞄准世界前沿,解决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其次要紧密结合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力;此外一定要具有中国的创新特色,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有重大科学意义的事情。
“今年年底我国将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实施月面软着陆探测与巡视勘察的科学探测任务。相信随着我国探月工程的逐步推进和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开展月球以远的包括火星、金星、小行星等的深空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