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记者赵超、李菲)1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亮点,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化养老。真实做到这一点,相关部门必须找准位置,履行好责任。
长期以来,养老服务在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主导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长期享受体制优势,大量民办养老机构无法与其平等竞争,遭遇融资难、用地难、运营难,频频陷入生存困境。究其原因,一些政府部门没有真正做到在政策、扶持、投入、监管上的一视同仁,这需要在政府职能转换中切实解决。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充分扮演好倡导者、支持者、协调者的角色,制定好规划、落实好政策、服务好对象,让各种力量在公平环境下同场竞技,各放异彩。反之,如果一些政府部门高高在上,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就会导致政策措施变为一纸空文,极大挫伤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使养老服务格局重回老路。
意见的发布无疑使民办养老机构嗅到新春的气息: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门槛、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试点等措施,实实在在的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等政策,目的就是使各类养老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些政策要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责任重大。
政府准确定位后,更能够积极有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对7个国家和近20个省份的一项调查显示,环境、技术、管理、人才是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关键环节。这些环节的提高和改善,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决策和政策支持。
期待社会力量争相进入,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很快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