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节支1.2万亿元 移送案件4.2万件
——审计机关成立30年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记者 张晓松)在15日审计机关成立30年之际,审计署公布了一组统计数据:30年来,审计机关直接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1.2万亿元,移送违法违纪事项和犯罪案件线索4.2万件,参与700多件法律法规的立法协调工作。
“审计机关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反腐败的利剑、权力运行的‘紧箍咒’、深化改革的‘催化剂’。”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说,30年来,审计监督在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的首要职责。30年来,财政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审计机关除对中央预算执行等情况一年一审之外,还围绕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重大投资项目和重大公共事件等开展了大量专项审计,累计直接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1.2万亿元。据测算,去年,审计署每花1元财政资金,就为国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16元。
中央要求审计机关,要念好权力监督的“紧箍咒”,促进廉洁政府建设。30年来,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累计审计领导干部近50万名,其中省部级领导干部215名,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对1.8万多人给予免职、降职或撤职等处分,8500多人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全国审计机关共移送违法违纪事项和犯罪案件线索4.2万多件。
审计机关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议。30年来,推动了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参与了700多件法律法规的立法协调工作;不仅自身建立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累计向社会发布公告2.4万多篇,还大力推动预算公开、“三公经费”公开、审计后整改情况公开。2006年以来,根据审计建议,有关方面建立健全制度4.4万多项,促进了财政、金融、投资、国有企业等领域改革。

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纪念新中国审计机关成立30年
刘家义
1982年宪法确立实行国家审计监督制度。1983年9月15日,审计署成立。30年来,审计机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审计之路,审计监督在推动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民主法治的重要工具。这30年,通过审计,直接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1.2万亿元,移送违法违纪事项和犯罪案件线索4.2万件,提交各类审计信息和报告230多万篇,审计监督在维护财经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促进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加强对中央重大经济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30年来,审计机关根据每个时期党和政府工作部署,突出审计重点,推动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