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时评:民生优先的城市更美好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9月16日 20时36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杜宇)中国政府网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民生优先”原则引人注目。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强调“民生优先”,意义重大。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带动钢铁、水泥、建材、装备、仪表、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已经减速的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增长点。但是,这并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多年前上海世博会主题,寄托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美好期盼。然而,无论是“到城市看海”的调侃,还是“为什么一场大雨就把一个城市几十年的建设打得原形毕露”的质问,无不反映出群众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满。

近年来,内涝、地陷、桥断、管道爆炸等发生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各种事故频率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震撼。这其中既有长期历史欠账累积形成的问题,又有“重地上轻地下”的错误理念作祟。

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要求,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还提出了具体时间表。这些举措正是对民意的回应,也是“民生优先”原则的体现。

事实证明,不坚持“民生优先”,一味追求形象工程,势必付出惨痛代价。以近年来频发的内涝为例,在暴雨冲击下,外表光鲜的城市脆弱得不堪一击:道路积水、管线断裂、交通阻滞、房屋受损、人员伤亡。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应只是人们的期盼,更应是实实在在的城市生活感受。

 
 
 相关链接
· 新华时评:续写第二季精彩仍需破解难题
· 新华时评:只有接地气 才有真底气
· 新华时评:要对“吃空饷”背后的冗岗痛下杀手
· 新华时评:“掺金”的调查还有几分民意“成色”
· 新华时评:政策落实情况引入第三方评估的示范意义
· 新华时评: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