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 杨维汉)以我国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名字命名的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6日在京发布了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展示我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据了解,郭守敬望远镜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于2001年动工建造,经过多项技术攻坚,于2009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此后,望远镜于2011年9月开始先导巡天,期间共观测401个天区,获得54万条信噪比大于10的恒星光谱和37万颗恒星参数星表。2012年9月28日,望远镜启动正式巡天,并于今年6月15日结束了为期9个月的第一年巡天观测任务。
何谓“巡天”?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副主任褚耀泉给出了通俗的解释,“就如同国家要进行人口普查,天文学家利用望远镜对星空中的星星进行光谱分析等“星空普查”,就叫‘巡天’。先导巡天就是在利用望远镜进行观测的同时对设备性能进行摸索和调整,使得仪器在正式巡天时性能保持稳定。”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介绍:“2年来,郭守敬望远镜巡天观测共发布信噪比大于10的恒星光谱172万条,超过了目前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包括先导巡天和第一年正式巡天的光谱数据中,发布光谱数共计220万条,此外还包括一个108万颗恒星光谱参数星表,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
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永恒说:“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巡天数据得到的海量恒星光谱参数,结合其他天文设备获取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们不仅能够探寻从银河系逃逸出的超高速星,揭开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面纱,而且还可以探知银河系的物质,特别是暗物质的分布。研究观测数据,专家们还可以对星体、宇宙的演化进行研究。”
郭守敬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充分证明了我国已具备建造大型天文望远镜的能力。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崔向群说:“它突破了望远镜大口径与大视场难以兼得的瓶颈,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