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面前,城市该如何及早防御?
——“山城水都”梧州的防灾启示
新华社南宁9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韩洁、何丰伦)“山城水都”,是广西梧州市的魅力所在,也曾是忧虑所在。这个地处西江干流,桂江和浔江交汇处的城市,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频发。但经过近些年的科学治理,梧州的防灾减灾能力已有很大提高。记者日前走进这座城市,采访了亚洲开发银行援助我国的首个城市防灾项目。
变被动防灾为主动搬迁避让
地处山谷的平民冲、冰泉冲、石鼓冲被梧州百姓称为“三冲”。这里房屋多挖山而建,错乱无序,污水横流,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几乎每年都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006年6月8日深夜,持续6小时暴雨后,梧州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滚滚的泥石流沿山谷冲进市区,造成经济损失达6.5亿元。
54岁的杨桂兰曾在平民冲生活了25年,提起那场灾害至今仍心有余悸。“四周好多房子倒塌了,吓得我们一夜没睡。第二天一开门,门也被泥石流堵上了。”
泥石流为城市防灾敲响警钟。2007年起,梧州连续三年将地灾治理列为全市“一号工程”。但仅靠修护边坡、挡土墙等传统措施并不能解决地质灾害对百姓生活的威胁。
2009年,梧州市获得亚洲开发银行1亿美元贷款援助,又自筹10亿多元人民币,开始探索一种治理与搬迁避让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三冲”地区超过5000户、2万多人被纳入政府异地安置规划。
2011年,杨桂兰一家搬到5公里之外政府新建的枣冲安置小区。“拆旧房子我们领了18万元补助,花16万多元在这里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新房,不仅地理位置更靠近市中心,生活也更便利,环境更宜人。”她说。
让利于民 解决移民后顾之忧
整体搬迁异地安置,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拆迁问题。作为梧州城建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迁安置工程,“三冲”计划拆迁面积约60万平方米,如何确保“和谐搬迁”?
从平民冲的拆迁看,辖区内1721户、6505人和24个企事业单位的拆迁仅用5个月完成,期间没有出现上访现象。
梧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周雄说,一方面原居住地确实危险,百姓希望搬,另一方面搬迁政策人性化,把利益更多让给老百姓,解决了拆迁户后顾之忧。
据介绍,平民冲采取灵活有效的安置办法,补偿款先行付给搬迁户。根据收入不同,政府提供多种选择,低收入家庭可选择廉租房、公租房;中等收入家庭可用补偿款购买经济适用房;一般收入家庭可低于市场优惠价购买政府指定商品房;不需要现金补偿的可进行房屋产权调换。
此外,除枣冲安置小区,政府还提供更多房源地段,如在新扩建的“黄金地段”红岭片区预留安置房用地,以满足后续搬迁群众的住房需要。
项目具体实施方、梧州市东泰公司董事长英志光说,新建安置小区通常配建小学、幼儿园、医院、超市、菜市场等,政府还免费向搬迁户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如枣冲小区雇用20多名新移民从事保安、清洁和绿化等工作,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建立预警系统 提高城市防灾能力
防灾减灾领域有句说法:灾难三分靠处理,七分靠预防。建立防灾预警体系,提高居民地灾安全意识,是提升城市防灾能力的关键所在。
在亚行资助下,梧州投资600多万元开发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该系统能对区域降雨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是我国首批引入的加强城市地灾管理系统之一。
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中心主任朱雪亮说,我国原先的地质灾害预警基本是靠人工,一旦有暴雨,城区、街道办、社区工作人员全部一线值守,发现预兆马上通知居民转移。
他介绍说,这个自动预警系统能为特定区域和人群提供实时区域降雨和科学分析数据,也能实时提供地质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大大提高了城市地灾管理效率和效果。
此外,梧州市还探索对腾挪出的地质灾害原址进行彻底的隐患治理和全面的整理开发,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走入今天的平民冲,已看不到当初的山谷和残破的民房。“我们把两边土山削掉,填平山谷,原来的洼地长高了50米,变成一大片平整的土地,加固山坡后又成为新的安全用地。”英志光说。
他指出,再造平民冲虽然投资很大,但能产生新的安全、优质土地,政府拍卖所得可以继续用于其他地灾易发地区改造,从而打破了“地灾治理是赔钱的事”的传统观念,实现了防治地灾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