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9月17日电(记者 徐旭忠、朱薇、牟旭)针对资源禀赋不同、环境承载力制约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重庆市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全市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明确各区县功能定位,以实现区域差异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刚结束的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重庆在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
直辖以来,重庆不断探索适应市情的区域发展战略,先后提出了“三大经济发展区”、“四大工作板块”和“一圈两翼”的思路,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庆市结合实际,将原来“一圈两翼”中的“一圈”细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两翼”中的渝东北、渝东南分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
根据定位,重庆“一圈”中的三个功能区域首要任务是积聚人口和经济,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提供财政税源。以城市发展新区为例,这个区域位于渝西地区,将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将由目前的5000多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届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要加强生态涵养与保护,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子。
“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是区域发展理念的突破和空间开发模式的创新。”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这既可以促进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做到全市一盘棋,实现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分析,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后,一方面可引导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促进各区县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避免地区之间的产业同构和低水平重复竞争,以及资源过度承载;另一方面也使各区县跳出追求缩小经济总量差距的思维定式,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