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6日电(记者 符晓波 杜刚)2年前,有着80余年历史的新疆伊宁市吐达洪巴依大院还破败不堪。新一轮援疆以来,对口支援伊宁市的南京市投入1亿元对其进行修缮,集维吾尔文化、中原文化、俄罗斯文化于一体的老宅因此重现生机。如今,这一体现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大院,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成为当地居民致富的又一选择。
上世纪30年代,吐达洪巴依在俄罗斯经商多年,富裕后荣归伊犁河谷,是当地著名的大户。他所居住的大院宅邸融合了维吾尔文化、中原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在当地极具特色。80多年的岁月,让吐达洪巴依大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2011年,江苏南京援疆指挥部和伊宁市共同协作,请来世居的老人和民俗专家进行论证,后投入1亿元援疆资金,对吐达洪巴依老宅的23间房屋进行修缮,修缮面积1000平方米,复建了损毁的客房等建筑。
同时,在大院西墙,援疆干部还请人用雕塑组图展示了吐达洪巴依出国经商、回国办企业的重要活动,并在客房内设有电子演播厅、民俗展厅等,通过4D小影院、LED电子大屏幕等现代手段,展现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发展史。
记者在院内看到,不仅老屋修葺一新,房内的陈设也多为古旧的欧式家具和器皿,并在此基础上,建起新疆北部唯一一个以维吾尔风情为主的大型人文景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在开发中,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原来的“土街泥房”居民区也旧貌换新颜:26条主巷道得到硬化,居民进出的小巷全部用青砖铺设,新安装了1500盏路灯,铺设供水管道30公里、排水管道39公里,新种植了大量花卉树木,新建了3个小游园。
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伊宁市前方指挥组副组长、伊宁市副市长尹军说,本着“修旧如旧、修旧如故、合理保护、科学利用”的原则,吐达洪巴依大院修缮的部位尽量与原有风格保持一致。
随着吐达洪巴依大院在内的喀赞其民俗街建成,这里人气渐旺,随处可见外地游客穿行在小巷和民居间的情景。
当地居民海力曼·阿吾提如今做起民俗旅游。“我是下岗职工,从未想到自己还能竞争上岗搞旅游开发。”海力曼·阿吾提说,吐达洪巴依大院2012年作为核心景点对外开放,全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公司的员工也由当初的4名增加到51名,其中不少是返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残疾人。
67岁的“哈迪克”(观光马车)主人阿布都·拉铁力瓦尔地每年从4月干到10月,收入上万元。“我们这个‘马的’队共有25人,年龄最大的师傅88岁才退休,我也要干到那个岁数呢!”
此外,凭着祖辈留传下来的制铁、旋木、打刀、骨雕、刺绣、沙粒画等手艺,50多户居民开办了民俗旅游家访点。海力曼·阿吾提说:“别小看这些家访点,一年下来,有的人家因为服务质量好、客人们去得多,茶点费、餐饮费、出售工艺品等能收入2万多元。”
喀赞其民俗街建成后,家家屋舍整洁、风情浓厚,而且人人有事做。居民米吉提说,他家有三代人在此生活,民俗游让一家人有了稳定收入,所以期待生活更加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