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陈新洲、周宁、王晓洁)雾霾蔽日、暴雨淹城……环境问题正成为困扰北京的“疾病”。为探索金融支持首都环境治理,北京市银行业以社会效益为先,改革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在煤改气、平原造林、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非商业银行首选的环保领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以治理雾霾为例,煤电是“雾霾围城”的重要“元凶”,这就使“煤改气”尤为迫切,但这一项目因盈利困难、难以融资而一度陷入贷款僵局。对此,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改革融资模式,采用“过渡性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的创新方式,将审批条件后移,及时给予“煤改气”工程单位20余亿元授信,使该项目碳排放量预计每年实际减排160万吨以上。
植树造林是治理环境的又一举措。据记者了解,总面积高达100万亩的“平原造林工程”正在北京各区县展开,而该工程面临300亿元资金缺口。为此,农行北京分行变“单一抵押方式”为“抵押、质押、保证均可的综合担保方式”,引入第三方园林企事业单位作为贷款主体;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则尝试“生态建设项目社会化”融资模式,共介入资金数十亿元,为工程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绿色金融”工具也成为撬动河道整治与污水处理贷款资金的杠杆。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后的首次大规模河道整治与污水处理中,工程同样遭遇融资难。农行北京分行引入“BOT(建设—运营—移交)”商业模式,率先研发“首都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这一创新型金融产品,化解了融资难题。
与此同时,华夏银行等金融机构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授信,增加污水处理、管线建设等创新型授信产品,以市场化手段确保风险可控,实现银行、政府、企业的“多赢”。
据北京市银监局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辖内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余额4500.7亿元,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同期增幅2.66个百分点,信贷支持涉及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升级、新能源、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