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迎接十八届三中全会:多一些理性务实的改革声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05日 15时23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 姜琳)“应逐步取消户籍制,通畅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渠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提出的建议,再度引发舆论对户籍改革的热议。赞成与反对兼有,兴奋与焦虑并存,期待与顾虑夹杂。这,正是当前人们对改革复杂心态的一个缩影。

    作为眼下最受关注的热词,人们对改革的期待毋庸置疑,但一些人对改革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热衷于“裂变式”的体制变更,认为改革就该是“疾风骤雨”式的“一夜巨变”;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人彷徨观望,对改革疑虑重重,还有一些人消极倦怠,对改革不抱希望、甚至“唱衰”改革。

    “改革什么时候才能把我变成‘城里人’?”在深圳已近10年的农民工贺近安的急切追问,代表了很多人对改革的强烈期盼,也道出了改革的难度。

    与35年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前改革已不可能是“单兵突进”式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全方位的系统设计和统筹安排。例如备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绝不仅仅是近3亿农民工的身份转换,更牵涉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改革的协调推进。

    在利益关系复杂、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步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需要既不冒进、又不畏难的理性态度。一些极端、偏激、消极的声音,势必妨碍共识形成,徒增改革难度。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看来,心态的浮躁可能让改革成为一锅煮不熟的夹生饭。

    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就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准确把握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全面认识未来面临的艰巨任务,才能对改革不偏不倚、不急不躁。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紧迫不是急躁,勇气不是冒进。每个人都是改革的参与者,没有人能在改革中置身事外。以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正确看待改革,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审慎,才能给下一步改革提供更大正能量。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回应改革不同心态的最好方式是行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实实在在的动作、真真正正的突破,才能消除公众的不安心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系列推进改革的表态和举措,已经激发了全社会的改革热情,也极大注入了公众的改革信心。取消和下放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推行公司注册资本“零门槛”,坚持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要求一律叫停公款考察性出访等等,这些具体、及时的改革举措,化解了公众疑虑,回应了公众的普遍期待。

    人们有理由相信,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来回应公众关切。当政府与公众进一步形成良性互动时,必将汇成改革的最大“和声”,凝聚起改革的强大力量。

 
 
 相关链接
· 迎接十八届三中全会:普通百姓的改革期待
· 迎接十八届三中全会:寻求改革“最大公约数”
· 海外媒体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充满期待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