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抢险救援主力军——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工作纪实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王思北、邹伟)在烈焰肆虐并充满爆炸危险的火灾现场,他们赴汤蹈火,一次次的抵近进攻,最终将大火逼退……
当洪水暴雨来袭时,他们将重担压在自己的肩膀上,以希望对接希望,用身体架起了一座座生命的通道……
公安消防部队——这支在面对各种突发险情时,总是冲锋在前、百折不挠、屡创奇迹的队伍,成为了人民群众最坚实有力的后盾,国家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
抢险救援的主力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各类致灾因素和安全风险不断增加,事故灾难易发、多发。
自2009年新修订的《消防法》正式实施后,公安消防部队的职能在原有的防火、灭火工作基础上,增加了以挽救人员生命为主的抢救救援任务。
每当灾害和事故发生的危难时刻,公安消防部队就成为了闻警即动、快速高效的专业救援队伍。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50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公安消防部队立即奔赴抗灾救援最前沿,抢救和疏散受灾被困群众33978人,保护财产价值21亿多元。
同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公安部第一时间从全国公安消防部队调派13000余名消防特勤官兵快速驰援,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从坍塌建筑废墟中搜救人员8100多名,其中生还1701人,以8%的救援力量抢救出26%的遇险群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公安消防部队再次集结驰援灾区,展开生命营救,共搜救疏散561人,成为救援的中坚力量。
2010年7月16日晚,大连新港码头油库发生爆炸起火事故,大量原油外泄形成流淌火,严重威胁毗邻油罐和危险化学品储罐安全。
接到报警后,公安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辽宁省公安消防部队先后出动14个消防支队、18个企业专职消防队、348辆消防车、2380余名指战员赶赴现场扑救。经过15个小时的艰苦奋战,17日9时55分大火被扑灭,成功保住了周边126个、总储量达747多万吨的原油、成品油及二甲苯、苯等危险化学品储罐,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灾难的发生。
2013年10月,强台风“菲特”袭击浙江,宁波余姚市七成以上的城区受淹。公安消防部队的官兵们在第一时间前往积水最严重的地区排水排涝,疏通道路;奔波于各个被洪水围困的社区、村镇,转移群众,救援被困人员。共排除险情178起,营救人员327人,转移疏散被困群众6145人,以实际行动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在一次次灾害救援中,公安消防部队作为搜救生还率最高的专业救援队伍,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称赞。
如今,无论发生灾情、险情,还是急事、难事,人民群众最先想到的是拨打119,政府最先调动的力量都有消防官兵。
心系群众的子弟兵
哪里有群众的求助声,哪里就是消防官兵的战场。
2010年1月新年刚过,一场无情的暴风雪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在抗击冰雪的千里战场,公安消防部队闻警出动。大山沟中,他们解救被困旅客;茫茫雪原中,他们艰难跋涉,完成生命的接力……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新疆、内蒙古发生的冰雪灾害中,公安消防部队就投入警力4000多人次,抢救疏散群众2499人,转移牛羊牲畜2万多只。官兵们的橙色身影成为那个寒冷的冬季里最温暖的颜色。
2011年入夏以后,贵州省石阡县遭遇了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为了让百姓有水喝,一辆辆消防车开进了山间村落。官兵们顶着烈日在道路崎岖的深山中步行为百姓送水,保障了数十万村民在整个盛夏时节的生活用水。
近年来,公安消防部队平均每年出动60余万起,参加除火灾扑救以外的抢险救灾、社会救助等救援活动已接近出警总数的一半。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忠诚可靠的突击队
记者了解到,公安消防部队现有编制16.4万人,配备有各种灭火和抢险救援车辆2.3万台,常规和特种抢险救援器材240万余件(套),现已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力量体系。各直辖市、省会市、地级城市已组建特勤支队、大队65个、特勤中队446个、特勤班4070个、特勤人员2.2万余名。各地还组建了地震搜救队和搜救犬队,可一次性投入3万名官兵参与大型地震救援。
为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的公安消防铁军,公安消防部队持续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活动,在高温、浓烟、有毒等实战场景下,不断磨练官兵侦察检测、生命搜救、破拆救生、堵漏洗消等专业技能,提高战斗力,提升专业施救、科学施救水平,确保在灾害事故发生时、人民群众需要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面对党和人民的嘱托,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将会牢记使命,苦练本领,战斗在灭火救灾抢险救援的第一线。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汗水和生命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与使命,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