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黎云、高崇权、吴旭)一墙之隔,便是中关村。墙内墙外,同样的是热火朝天搞科研,不同的却是薪水——2000年,同样的电子专业本科毕业,到了中关村能拿5000元左右的月薪,到了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一个月还不到1000元。
若不是为了理想,又是为了什么?
守望北斗,守望国家安全。199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窦长江成为当年加入卫星导航定位总站的唯一的一名地方大学生。但,单调、重复的工作和清贫的生活让这个年轻人很快就后悔了。
北斗系统的第一位总师李贵琦什么都没有说。发射北斗卫星那一天,李贵琦穿上军装,踢着标准的正步护送着火箭,一步一步走向发射架。
不到2公里的路,李贵琦正步走了45分钟。金色的斜阳,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窦长江用相机拍下了李贵琦走向发射架的身影,也把自己留在了北斗团队。“他就是我生命中的‘北斗’。”被评为全军优秀参谋的窦长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没有一大批人长年的清贫和坚守,那有北斗引人注目的今天和明天?”
2000年,总站派人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走家串户地敲开一个又一个学生宿舍,招揽急需的人才。如今,这批年轻人,已经将生命和信念融入北斗,成为了总站的中坚力量,戍守在这个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地上。
守望北斗,无怨无悔。总师张素成因脊椎病晕倒在岗位上,醒来后,身边的同志劝告的话尚未出口,他就说:“死也要死在机房里。”
面对发达国家成熟的导航技术,奋起直追的北斗人没有按部就班的从容。政委徐庆宏说,总站党委一再强调“为祖国健康工作30年”,想了很多办法,希望大家都能多一点时间陪一陪家人,享受健康生活,但,繁重的任务一再使自己的努力成为徒劳:“没办法,所有的研究和生产都必须往前赶。”
“秦岭数九,棍打不走。”2008年的腊月二十九,总站的两名科研人员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秦岭某测试场连续测试了6个小时后,拿起了电话向北京报告:“数据测试完毕!”值班的技术保障中心主任温日红把眼睛里的泪水压了下去,平静地说:“给你们拜年了。”
守望北斗,守望明天。从当年的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到现在的北斗全球试验系统,北斗团队的总师平均年龄由46岁,降至41岁,再降至38岁。
“我们用了外国导航系统三分之一的时间和四十分之一的经费,建成了北斗一号。”总站主任王瑶说,这些年,总站的科研人员6次改写了世界卫星导航技术纪录,实现了卫星导航核心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北斗二号的系统稳定运行率始终保持在99.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