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厦门国企:先行先试抓机遇 监管创新出效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20日 19时2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厦门11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梅永存、胡苏、项开来)近年来,厦门国企呈现好的发展态势。厦门国企创造的利润现已占福建省国企的三分之一,有3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8家跻身“中国服务企业500强”、2家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今年前9个月,厦门22家市属国企的利润增幅高出全国地方国企平均水平19.6%。

    当地有关人士分析认为,抓住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契机、创造比外企民企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和坚持国资监管创新,是厦门国企发展向好的三大原因。

    抓住机遇与特区共成长

    在一般人印象中,国企的特质与特区发达的市场经济似乎难以兼容。厦门国企的持续壮大修正了人们的这一印象。厦门市国资委主任林杰说,厦门国企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特区初创、百业待兴,催生了建发、国贸等一批国企龙头;90年代加快吸引台资,金龙汽车、厦华电子与台湾三阳机车、中华映管的合作,先后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从2000年开始厦门进入城市扩张期,特房集团、路桥集团等一批房地产、基础设施领域国企发展壮大;2010年厦门迎来改革发展和深化对台交流新阶段,围绕两岸金融中心等建设,厦门整合市属金融企业,成立资产超千亿的金圆集团。

    特区是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充分竞争的地区,国有经济在厦门持续发展壮大,实属难能可贵。其成功原因之一是,厦门国企大多是特区成立后的产物,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与特区共同成长。

    厦门港务集团脱胎于当年的厦门港,资产规模从创立初期1980年的几千万元,发展到如今的220亿元,净利润位居全国港口前列。集团董事长郑永恩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中央支持厦门特区建设万吨级港口,到1998年厦门港成为全国第一个政企分设的港口,乃至此后厦门湾八港合一、国际港务在香港上市、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每一次特区新战略新部署,都成为厦门港务集团做大做强的推力。”

    全国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世界第二大悬索桥、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特区成立30多年来,路桥集团为厦门建设的“四桥一隧”,成为破解厦门“岛城之困”,推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厦门路桥集团也由此不断成长,自1993年成立到2012年,集团总资产年均增长28.5%。

    闽台海上直航“小三通”航线开通后,厦门国贸控股有限公司顺势而为,于2002年开通了“小三通”第一条货轮。2012年,国贸控股又推出物联网板块和软件信息基金,呼应厦门市“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力争在信息消费领域抢占先机。国贸控股总经理白浪告诉记者,在特区建设历程中,国贸控股一方面积极发挥国企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从中找到了发展壮大良机。

    创造比外企民企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

    建发集团董事长王宪榕介绍,与改革开放前就存在的老国企相比,厦门国企具有天生的“特区基因”,思想上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特区成立后外资、民企蜂拥而至,我们跟着外企、民企比学赶超,接受了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具综合优势的体制机制。”

    翔业集团旗下拥有厦门空港、佰翔酒店等40多家子公司,如何让子公司“活而有序、放而不乱”,确保国资保值增值,成为集团公司的最大考验。

    翔业集团坚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董事会、监事会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集团董事长王倜傥说:“集团董事长由市委任命,而下属公司的总经理由集团党委任命并担任法人代表,确保总经理权责利明晰,能上能下,按照职业经理人的理念来管理公司。”

    按照“授权与受控”相统一的原则,翔业创立了“玻璃屋”管理理念。王倜傥说:“为子公司总经理设计一个‘玻璃屋’式的权力边界,只要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就给他们足够大的舞台空间。”

    翔业集团借鉴上市公司的管理模式,由集团公司向子公司委派董秘、财务总监,确保决策流程和财务流转的公开透明;集团公司成立法务部,对子公司重大决策进行法律风险管控。

    依靠一整套体制机制的创新,翔业集团连续十多年实现盈利。与1992年相比,2012年集团总资产增长65倍,达120亿元;利润年均增长23%,达7.5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0.22%。

    在国贸控股,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三驾马车”各司其职、运转协调、有效制衡;公司创新股票期权分配、内部交叉审计制度,形成有效激励和风险管控机制,推动了公司持续快速发展。预计今年公司营业收入将首次突破800亿元。

    为了摆脱厦门地域局限,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厦门国企还加大了“走出去”步伐。目前,厦门国企已在全国50多个城市投资布局,36家国企成功进军海外市场。

    “社会对国企有些误解,认为靠的是政府资源扶持。但厦门国企走出厦门,就与民企同场竞争,要想胜出靠的是企业竞争力,竞争反过来又提升了企业的水平。”王宪榕说。

    强化“出资人”定位创新监管体制

    相关人士认为,厦门国企的整体崛起,与当地政府对国资的监管理念创新密切相关。厦门市国资委主任林杰说:“遵循企业市场化发展规律科学监管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

    首先,长期保持国企干部队伍稳定,充分为企业松绑放权。

    在厦门国企界有一个特殊现象,大部分国企负责人都是长期坚守岗位,将整个职业生涯投注于企业发展。王倜傥告诉记者:“我担任翔业集团董事长多年,期间经历了多任市委书记。厦门市委市政府长期保持国企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并坚持放手让企业家干。正是这样一种用人观,成为保证厦门国企成功的一个基础。”

    郑永恩1982年大学毕业进入厦门港务集团工作,王宪榕1984年入职建发集团,在企业发展中得到锻炼与成长。王宪榕说,长期以来,厦门已形成一种尊重企业家、尊重人才的氛围;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家在经营管理、改革创新方面的首创精神。

    其次,不断深化国资监管体系改革,实现从“监管者”向“出资人”的角色转变。

    近年来,厦门市坚持“出资人”角色定位,将国企负责人视为“职业经理人”,持续创新和完善国企考核体系。较早引入国有资产“经济增加值”标准,即考核国企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由此衡量国有资产是否实现保值增值。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国企负责人的年薪体系。

    为了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2008年厦门市还创新“3+2”监事制度,由国资委向国企外派监事3名,国企职工代表选举监事2名。“外派监事‘只带眼睛耳朵不带嘴巴’,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而是对决策的合规性、真实性、廉洁性进行监督。”林杰说。

    最后,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实现服务与监管并重。

    厦门市国资委立足“管住、管少、管活、管好”原则,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虚位”,确保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先后成立九大服务协调小组,帮助国企解决困难、不断做大做强。2011年,市国资委推动象屿集团重组破产的夏新电子,并借壳A股上市,象屿集团市值增加80多亿元,企业形象、规模实力迅速提升。

    今年以来,厦门市国资委已针对国企管理人员组织15期培训,共培训各类人才1500多人次。林杰说,未来我们将继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塑等合作举办国企干部培训班,为国企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相关链接
· 大力夯实国民经济基础—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述评
· 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述评:大力夯实国民经济基础
· 黄奇帆: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推进国企更好发展
· 前三季度国企利润同比增一成 地方国企增幅为负
· 图表:前8个月全国国企利润同比增9.7%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