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改革棋局走出新定式
新华社上海11月28日电(新华社记者季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承载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域面积的上海浦东新区,改革大棋局由此焕然一新。浦东正将三中全会精神体现到综合配套改革的各项试验试点中,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化优势为胜势。
布局:精兵简政、简政放权
走好区域发展这盘棋,布局是基础,关键的棋子便是引领发展的地方政府和干部队伍。
单纯从数字上看,浦东新区的干部队伍已经相当精干:新区区委设工作部门7个,区政府设工作部门19个,万人行政编制数4.9人,不到上海全市平均数的二分之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也似乎空间不大:2005年综改以来浦东行政审批事项从最初的724项减少到242项,平均审批环节从3.4个精简到2.8个,平均审批时限从法定22个工作日压缩到承诺8.4个工作日,此外还取消和停止征收252项收费项目。
但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浦东还是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兵简政:明年将把区级机关编制核减15%,区级机关内设机构数核减15%,“减下来”的干部和编制将下沉到管委会和重点街镇,夯实开发和服务的第一线。
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是浦东改革的一大重点,突破口就放在问题暴露较多、与群众切身利益又息息相关的市场监管领域。从明年起浦东的工商、质监和食药监部门将整合为“市场监督管理局”,从而形成一个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统一监管体系,“九龙治水”式行政管理模式的弊病也由此得以根治。
中盘: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如何不断增强改革棋局上的子力,浦东走的是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
五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曾让外向型程度极高的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遭受沉重打击,一度有50多家企业选择搬离,1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空置,工业产值锐减百亿元。
痛定思痛,金桥人选择了由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的信息网络文化产业转型。随着中国移动手机视讯基地、中国电信视讯运营中心和大唐电信上海产业园三大龙头项目的集聚,金桥实现从“制造基地”向“数码先锋”的华丽转身。
上海金桥集团总经理黄国平介绍说,今年金桥的工业生产总值预计将与去年持平在1600亿元的规模,但区域营业总收入有望增长到5200亿元,二产和三产结构的比例也由五年前的9:1调整为目前的6:4,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二元驱动的格局。
“优二进三”,成为浦东前进的不二方向。去年浦东新区金融业实现增长值106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成为浦东最大行业。目前浦东金融机构总数已近800家,排名全球前十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相继落户,拥有中外资各类股权投资企业1330家,管理资金2510亿元。
浦东新区副区长严旭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为浦东金融业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浦东将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探索自贸试验区与陆家嘴金融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提升金融服务业能级。
气场:二次创业、决战决胜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推进改革开放,对于改革棋局的成败,殊为关键。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中外金融机构纷纷要求入驻,区内办公场地一时供不应求。为支持自贸区建设,上市公司外高桥股份7天内从自有的独栋办公楼中迁出,将房子提供给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全员则搬迁到一个待拆迁的简陋仓库办公。
上海外高桥集团总经理舒榕斌曾作为“浦东开发18勇士”,亲身参与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开发开放。他说:“能在第一线参与两次改革开放的高潮,是我一生的荣幸。浦东就是要传承好敢创新、敢担当的精神,从一次创业走向二次创业的成功。”
在二次创业精神的鼓舞下,浦东全区正形成合力,“挥师南下、决战临港”。位于东海之畔、与上海自贸试验区相邻的临港新城,是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浦东二次创业的新战场和新支撑。
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朱嘉骏说,临港新城将充分用好三中全会契机,主动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示范带动效应,探索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做好高端产业开发和高水平城市建设,力争早日建成研发创新能力强、高端制造业集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