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怀抱“玉兔”的嫦娥三号已然降临月球,华夏千年登月梦成真。面对这一盛况,很多海外航天专家在惊叹之余,不约而同地谈论他们对中国航天发展的观察心得,表达对华航天合作的愿望。
聚焦探月利器
俄罗斯太空自动导航专家谢尔盖·马尔采夫对新华社记者说,上世纪70年代的苏联月球车全靠地球远程遥控完成每个动作。玉兔月球车能自行安全轧过小障碍,对大坡、坑洼等实现自主避障,这有赖于其自主导航系统,而成功研发该系统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是玉兔车与苏联月球车的最主要区别。
马尔采夫还指出,目前在探测器软着陆技术方面出现一种通过激光扫描辅助避障的趋势,这在嫦娥三号落月时采用的“激光测距及成像敏感器”上得以体现,它能提高测距、测速和精避障的准确度。俄罗斯正在进行此类研究。
曾为欧洲航天局研制火星着陆探测器的英国科学家科林·皮林格表示,嫦娥三号的定点登陆技术和月球车自主运行、探测功能都相当先进,有些仪器是首次在月球使用,比如极紫外相机和侧月雷达。无论美俄航天机构还是欧航局,都对此类技术非常感兴趣。“我相信‘嫦娥’和‘玉兔’会有丰富收获,为我们带来更多未知的月球信息”,皮林格说。
热议与华合作
在此次落月探测期间,欧洲航天局积极与中方机构开展了遥测、定位合作。
欧航局地面设施外部服务部负责人格哈德·比利希介绍说,对外星探测器进行遥测、遥控、跟踪,可为探测器精确定位,但这需要全球多个站点共同合作,各国都是如此。此次探月过程中,欧航局空间操作中心与中方机构开展了此项合作,双方已共同完成了“嫦娥奔月”过程中的测控、定位,下一阶段工作将在月面考察期间再度展开。
德国航空航天工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科内利亚·阿蒙表示,该组织十分关注嫦娥三号探月计划,这次任务的成果将为月球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推动相关研究继续开展。明年5月柏林将举办国际航空航天展,“我们热切期待中国的强势参与”。
巴兹·奥尔德林是世界首批登月的美国宇航员之一。他指出:“嫦娥三号告诉我们,美国现在绝对需要与中国在探月合作方面进行交流,我们是知道如何把外国伙伴纳入进来的。”另一位美国登月宇航员尤金·塞尔南则认为,中国将是下一个载人登月的国家,“与中国一同探月是个好想法”。
共话“嫦娥”作用
熟悉阿波罗登月飞船的奥尔德林和塞尔南认为,从嫦娥三号的整体任务来看,中国已在有关外星探索的热控制、系统集成、电气系统设计、软件、指挥、控制和推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此外,从体积和重量上看,嫦娥三号就像是缩小版的飞船登月舱的下降级(着陆并永驻月面的组件),将来可在此基础上加装内设宇航员座舱的上升级,使之成为载人登月飞船的雏形。
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教授濑川至朗对新华社记者说,自上世纪落月探测以来,科学技术取得巨大发展,此次落月的“嫦娥”和“玉兔”无疑会采用尖端自动探测技术。他认为,利用最新科技探月能让人们领略最新的“科学智慧”,“给我们带来感动”,并且有机会共享空间探测知识,因此意义特别重大。日本也在进行月球探测,因此开展国际合作尤为重要。
俄宇航员科瓦廖诺夫则指出,中国汲取前人探月的经验教训,走出了一条正确的探月道路。中国探月计划可以促进、引领其他国家探索月球,使月球最终成为人类向更遥远太空跃进的跳板。(执笔记者栾海,采访记者赵嫣、刘石磊、郭洋、林小春、蓝建中)
综述:“嫦娥”让外媒领略中国“炫”风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连日来,与“嫦娥”、“玉兔”有关的消息无不牵动海外媒体的神经,它们在“嫦娥”一飞冲天、平沙落雁的身影中,持续感受中国的炫目风采。
值得自豪
芬兰最大日报《赫尔辛基新闻》13日用两个版面登载文章,题为《玉兔为中国带来自尊》。文章说,对中国而言,探索月球、征服太空是每个中国人值得自豪的事情。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报道说,“嫦娥”落月是世界航天史上来自一个亚洲大国的首次尝试。中国在航天领域发展迅速,就像该国许多其他领域一样。如今距中国首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仅十年,而几年后中国就要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了。
美国太空网载文称,“嫦娥”探月计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施如此复杂的项目值得赞扬。
技术先进
俄联邦政府主办的《俄罗斯报》在“嫦娥”奔月途中曾登载头版文章,详细介绍玉兔车所载仪器的技术参数及科研任务,并指出中国月球车与苏联、美国月球车的区别在于“玉兔”配备了自主导航系统,这几乎可以把月球车在行进过程中被卡住的几率降为零。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认为,中国的探月等航天项目是调动、集中资源的一种方式,能够带来派生技术。重要的是中国一直在学习如何组织复杂的工程任务,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各项工作都有助于改进其系统工程。
芬兰的《赫尔辛基新闻》则指出,月球是适合中国探索的目标:它距离较近,而且可以针对月球开发出着陆和返航的相关技术,这些技术未来可用于探索火星等更遥远的天体。
意义深远
“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正锐意开发航天技术”,《赫尔辛基新闻》报道说,中国航天技术已应用于通信、导航等日常生活。例如,中国已开发出与美国GPS系统功能相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日本《读卖新闻》登载的《中国加速太空开发》一文说,月球探测对于太空开发项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外星探测器实施地面操控是走向更遥远太空的技术基础。如果此次任务一切顺利,中国将有能力在月球开发中发出更多声音。
《纽约时报》的报道还认为,探月工程将为中国赢得民族自豪感和更多声望。中国研发的太空技术还有助于促进该国科学和卫星的发展,为建立有人长期驻守的空间站铺平道路。(执笔记者栾海,采访记者郭洋、林小春、赵嫣、戴晓峥、蓝建中、徐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