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顾瑞珍)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这一年,我国从加强顶层设计开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五大体系的40多项指标日益清晰。
回眸2013,中国环保高歌奋进的同时,也污染频发。发达国家上百年时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现在却在我国集中出现了。从年初被网民热传的《沁园春·霾》,到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再到土壤污染数据成为不能说的秘密……这都迫使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一项项环保突围战役频频打响,美丽中国砥砺前行。
雾霾,是当之无愧的年度热词。各级政府部门敢于动真碰硬,出台多项硬措施,着力解决这一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今年2月,环保部宣布将在重点控制区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防治大气污染的十条35项具体措施,1.75万亿元的计划,力争在未来五年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天数。
11月24日,河北唐山、邯郸、承德3个市,集中拆除了8家钢铁企业的10座高炉、16座转炉,共减少炼铁产能456万吨、炼钢产能680万吨,这是钢铁大省、雾霾重灾区化解过剩产能的第一炮。
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用于京、津、冀、蒙、晋、鲁6个省区市的大气污染防治,使这些地区空气环境质量率先改善。
目前,已有十几个省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国家各项相关配套政策正在紧急制定中。
治理水污染和与土壤质量相关的重金属等污染,同样在提速。
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20%左右的国控断面水质依然为劣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开展地下水监测的城市中有16.8%的城市水质极差。
《清洁水行动计划》正在制定中,持续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着力消除严重污染水域,坚决遏制地下水污染,防范其他水域水质退化。
同时,以风险防控、保障群众健康为重点,扎实推进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大规划实施考核力度,赏罚并举,严控新增重金属排放量。以危险废物和电子废物为重点,打好铬渣、电子废物和废塑料污染治理三大战役。
“总体来看,当前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环境质量的改善仍任重道远;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已经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中国环境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孟伟说。
人们注意到,今年以来,一条条生态“红线”、环保“高压线”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生产方式说“不”。
高法、高检出台的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正式施行,对于触犯多个罪名的环境污染犯罪行为,司法审判依法“从一重罪处断”。
环保部和公安部建立工作衔接配合机制,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合力打击环境污染犯罪。
可喜的是,“环保问政”倒逼政绩考核向“绿色”转轨的变化在各地出现。
贵阳市出台试行办法,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全市政府部门、官员考核中。环保是否达标成为对干部工作评价、任免、奖惩及问责的重要依据。
江苏省张家港市,今年考核8个乡镇,把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作为关键性指标。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影响的不只是相关领导,而是一个镇所有的公务员,影响的不仅是“票子”,还有“面子和位子”。
绿色考核制度在“摸着石头过河”,绿色经济政策也在探索中前行。
今年年初,环保部、保监会再次联合发文,进一步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目前,已有19个省份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投保企业超过4500家,占纳入环境统计企业数的3%以上。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改革创新,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发展生态经济,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保留生态空间,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未来的污染防治战略,是以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为出发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充分运用法律、行政、市场三个手段,由强调污染治理向防、治并重转变,由单纯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污染防控转变,由环保“单兵作战”向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公众参与综合协同控制转变。
伴随着一个新的起点,从每个人的内心和行动开始,少一天开车出行,节约一滴水,拾起一张废纸,把电池放进专用回收箱……实现中国梦,构建美丽中国,需要的是大家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