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时评:“讨薪之痛”关乎的不仅是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16日 13时37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月16日电(记者 李鹏)春节临近日,讨薪进行时。如同定期上演的“大剧”,爬高、静坐等追讨拖欠工资的新闻再次屡屡见诸报端。讨薪不止,在深深刺痛着公众神经的同时,一个回归本源的问题是,为什么被欠薪的总是打工农民?

    自2003年全国启动清欠农民工工资活动以来,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治理已度过了10余个年头。10多年来,国家对拖欠打工农民工资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从法院的讨薪绿色通道、人社部门的劳动监察,再到将不讲诚信的“无赖企业”、“黑心老板”清除出市场、欠薪入刑,制度在完善,恶劣行为却始终难以禁绝。

    透视近年打工农民讨薪的极端案例,或许可窥端倪。背井离乡、入城打工的农民,为了讨要区区数千、万余的合法血汗钱,不仅要忍受企业和部门“脸难看”、“事难办”的辛苦,甚至还要冒着违法被抓的风险。讨薪之难,正如近日河南郑州一起讨薪事件中的农民工所言,“感觉自己像个皮球被踢来踢去”。在讨薪中,打工农民感觉到的是屈辱,是被忽视。

    依靠劳动取得合法收入是公民的基本权益,但当一个群体的尊严不受重视时,其基本权益维护也只能是水中捞月。不可否认,打工农民规模庞大且分散,从事的职业也千差万别,对其利益的维护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然而,是否真的无法根治值得探讨。以治理建筑行业的欠薪为例,如果将打击欠薪的事后举措转变为加强事前监管的日常措施,严格落实项目用工合同和工资支付进度的备案制度,不备案就停工,又何至于每到年底突击清欠?

    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衡量着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目前,我国约有2亿多的进城打工农民。长期以来,他们被贴上尴尬的“农民工”身份标签,在为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被歧视、被轻视的现象也由来已久,欠薪,或许只是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转型中遭遇种种不公的一个缩影。

    根治拖欠打工农民的薪水,更要还打工农民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坚决保障其劳动收入权益。在逐步提高群体地位的同时,将打工农民纳入与城市工人同等的劳动保障体系之下,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唯有如此,社会公平才能得以彰显,欠薪不止历史才能寿终正寝。

 
 
 相关链接
· 数百讨薪红手印 千万被欠工资款——黑龙江省庆安县政府违规导致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事件调查
· 山西省全面排查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 黑龙江庆安政府违规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事件调查
· 江西:农民工工资不能及时支付 主管部门先垫
· 宁夏:2013年清欠农民工工资2.3亿元 清欠率97.2%
· 2013年青海清欠农民工工资1.93亿元清欠率为97.8%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