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K722:“铁老大”的作风大考
新华社南京1月16日电 (记者郭奔胜、朱国亮、邓华宁)今年春运是铁路部门撤部成立总公司的第一个春运。今年春运有怎样的变化?“铁老大”作风又有怎样的转变?
“列车车厢是服务场,也是作风考验场。”在南京开往成都的K722次列车上,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折射了这种变化,也凸显了“现象在车厢内,根子在车厢外”的现实。
故事一:不放油和辣椒的水煮肉片
K722次列车15日15时30分从南京发车,16日17时许到达成都东。
15日晚,餐车来了一名老年乘客。老人坐定,餐车乘务员立即送上一份菜单。然而老人将菜单浏览了一遍又一遍后,却冒出一句:“你们菜单里没有我能吃的。”
“你要吃什么?”乘务员问。
“水煮肉,不能放油,不能有肥肉,不能放辣椒。”老人说。
“这不是挑刺吗?”餐车厨师领班华晨听到服务员反馈的信息,心中犯嘀咕。
这在以往,华晨对这样“刁难”的顾客,一般不理会。然而,现在“量化考核”、路风“十项规定”就悬在头上,两位列车长也反复叮嘱每一名乘务员,决不允许粗暴、野蛮对待乘客。细细打听,才知道这位老人刚动过手术,不宜吃油腻食物,但还要注意补充营养。
尽管餐车没有配备相应的原料,但华晨从盒饭的大排上,弄下一些瘦肉,为老人做了一份不放油和辣椒的水煮肉片。这份肉片虽是清水所煮,但依然很有“味”,老人也吃得很香。
故事二:暴脾气的乘客和售货员的笑脸
“瓜子、花生、放便面,啤酒、饮料、矿泉水……”马占营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在狭窄的列车车厢中,反复听来还是有些刺耳。
春运,对售货员马占营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时段。
推着满满当当的售货车,在落脚都困难的车厢中来回穿行,穿越一节车厢,要喊上不知道多少句“让一让”。在车厢里走上一个来回,常常是满头大汗,衬衫湿透。
比这些身体上的劳累更考验人的是,乘客的不理解、抱怨,甚至故意阻挡。
“人这么多,你们能不能不来回叫卖,少跑几趟也好啊!”几乎每节车厢,都有这样的抱怨声。
“就这趟车上,五六节车厢连接处,有一个‘暴脾气’,还挡着车子,就是不让路。”马占营苦闷地说。
平日里,他在车厢中要推着售货车,来回约30趟,路程达10多公里。春运期间,从车头到车尾至少需要1个半小时以上,比平时要多出一个多小时,也是照顾不同人群的需求,马占营有意减少了来回次数。“乘客中有不少是老人、带小孩的、身体不适的,还是需要我们送货到跟前的。”
K722次列车长贺沛根介绍,这是老问题,列车上空间有限,这些问题解决确实不易,还需要一些创新的做法,所以上面暂时只能设个“委屈奖”,鼓励员工多忍让。记者采访中了解到,K722次列车长本人和许多乘务员都拿过这个奖。
故事三:旅客不适求卧铺 补票员自己“挪窝”
K722次列车停靠合肥站不久,一名乘客挤过人群,找到补票员彭洁,自称做过肝脏手术,这会身体不舒服,求补一张卧铺票。
现在正是春运期间,车子从南京站驶出也没有多久,哪有卧铺可补。可彭洁看看这名旅客,满头大汗,不停喘气,不像在说假话。
怎么办?彭洁决定还是和列车长说说这一情况。最后,列车长给出的办法是,让她和另一名女乘务员挤一个铺,腾出一个铺给这名身体不适的旅客。
“网络购票的确方便了群众,但很多旅客抢不到全程票,就抢一个短途票,造成车上补票的乘客增多。”彭洁介绍,她已为乘客补出100多张票,基本都是无座票。有时要考虑重点旅客的需求,牺牲乘务员的休息。
画外音:“现象在车厢内 根子在车厢外”
记者注意到,列车40多位乘务人员中有6名党员,他们的胸前都别着党徽,在岗位上做到亮出牌子、干出样子。一些乘客说,他们敢于亮出牌子,就说明敢于接受监督。
固然,车厢里的不少矛盾和问题,是在春运这样的临战状态下发生的,乘客多一些包容,服务人员再尽力一些,不少偶发的矛盾和问题,都能化解在小、化解在早。
比如集中出行与运力不足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是车厢内的服务态度能够解决的,比如由于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导致的人口单向流动,也不是增加几趟火车能够解决的,再如铁路等各种交通工具协同服务的机制还不合理、不科学,也不是乘务人员的作风可以承载的,等等。
春运对铁路等运力窗口单位的作风建设是个直接考验,但接受考验的不仅仅是一列火车、一个服务班组或一个窗口,更考验着全面改革的深化、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文明出行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