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2月1日电(记者 高楠)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1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农业:共同成长的伙伴”。如何在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近年来,吉林省不断探索湿地与农业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据吉林省林业厅厅长兰宏良介绍,2012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东北项目办公室与吉林省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吉林松原地区开展了“中国东北玉米可持续发展与湿地保护项目”的专项研究。积极探索玉米与湿地的关联和影响,推广玉米生产新技术,推动湿地保护建设与管理。
2013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吉林省林业厅在吉林大安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兴土带领的科研团队从2003年开始,对严重退化的牛心套保芦苇湿地进行了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研究,并应用生态学的生物共生与物质循环原理,建立了苇-鱼(蟹)-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
恢复后的芦苇湿地和重度盐碱地改造后的水稻田可以为鱼、蟹提供饵料资源,鱼、蟹可摄食与芦苇争肥争空间的杂草和危害芦苇的害虫,鱼、蟹的粪便可增加肥源,其摄食活动又可疏松土壤,促进芦苇地下茎发育繁殖,从而提高芦苇的质量与产量。而且苇田中大量的沉水植物还为鱼、蟹提供良好的繁殖、避敌场所。
“在项目的示范过程中,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芦苇湿地利用面积达4000公顷,鱼、蟹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极大提高了苇场职工和农民的收入。”兰宏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