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领导活动
 
温家宝总理会见教师代表 考察京郊乡村中小学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9月10日   来源:新华社

温家宝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

    在我国第2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初秋的北京,清晨透着几丝凉意。一大早,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就来到人民大会堂,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

    当温家宝走进大会堂北大厅,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温家宝走上前去和获奖代表们亲切握手,并向大家挥手致意。

    与代表们合影留念后,温家宝对300余名代表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教育当前面临三大任务:第一是普及义务教育,第二是发展职业教育,第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靠什么?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温家宝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除了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外,还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

    在讲到第二件事时,温家宝郑重倡议,教授、名师要上课堂。他说:“有一句名言,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我们现在许多学校,教授、名师不上课堂,这种做法应该改变。”温家宝深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当年上课的情形,他说,大家都是从学生过来的,知道老师讲过的每一堂课,在学生心目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终生难忘。教授、院士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希望把这样的传统在各个高等学校推广下去。温家宝话音未落,会场就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第三件事,教书育人。老师们今天获得教学成果奖。你们除了教学还有另外一项任务,就是育人。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单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温家宝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结束他的讲话。

    接着,温家宝来到福建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的陪同下会见了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的5名主讲教师,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温家宝首先对这5位北京市师德模范表示祝贺。他说,教师影响孩子们、青年们的一生。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需要有道德有素养的老师。在座的各位师德模范,都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值得传颂和发扬。

    温家宝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有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这样才能体贴入微,把他们教育好。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必须有崇高的道德。

    温家宝援引唐朝韩愈的《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在毕生中一定要做好的事情。现在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授业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本领,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杰出人才;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解疑释惑。解疑释惑要有方法,要摆脱那些生硬的、死板的、教条的方法,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耐心的、细致的方法。而做好这三点,一定要以德为先。

    温家宝的这番话再次激起了阵阵掌声。(记者 沈路涛)

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

——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考察京郊乡村中小学纪实

   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中学考察。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中学考察。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今年9月10日是第21个教师节。9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市长王岐山陪同下,前往北京郊区潭柘寺中小学校看望师生,亲切慰问辛勤耕耘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踏着秋日和煦的晨曦,温家宝一行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过西山,来到山脚下的门头沟区潭柘寺中心小学。

    “教师节到了,我来看望你们。”一下车,温家宝就和老师们亲切握手,边走边仔细询问学校和山区孩子受教育的情况。

    循着朗朗的读书声,温家宝走上楼梯,来到五年级一班。一名女学生正起立,用稚嫩的童声朗读课文《拐杖》。

    “温爷爷好!”当孩子们看见温家宝走进教室,齐声问候。

    “小姑娘,你给我讲一讲,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听完这位名叫肖周南的学生读完课文,温家宝问道。

    “这是说作者不知道小姑娘把她当成残疾人,给她让座,她还以为是小姑娘把她当成孕妇,所以非常疑惑……”

    “回答得非常好。”

    “同学们好,明天是教师节,在这个日子里首先应该想到教育我们的老师,应该以实际行动报答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和教育。你们刚才学的这篇课文,实际上是讲人的爱心。”

    “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给孩子们上课的赵彦玲老师插话。

    “对,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温家宝接着说,“老师对学生最重要的是爱心,学生对老师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对学生多一些关爱,学生对老师多一份尊重,师生就能够形成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今天你们坐在这里学习,长知识,长身体,长大以后你们会想起培育你们的老师,是不是这样?”

    “是!”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你还希望我讲什么?”温家宝扭过头来问老师,孩子们笑了起来,教室里的气氛顿时轻松起来。

    “特别希望您能给同学们提点希望。”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启蒙阶段。从小要立志,长大要报国。立志报国必须成才,就是说要用自己的才能,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因此今天我送大家六个字:立志、成才、报国。”

    说完,温家宝捡起一小截粉笔,转身走上讲台,一笔一划将这六个字写在黑板上。

    “立志、成才、报国。”同学们齐声朗诵。

   “不仅要学会动脑,还要学会动手”

    随后,温家宝一行来到潭柘寺中学。走进初二(一)班,看到同学们正四个一组相对而坐上数学课,温家宝询问原因。老师答道:“这是教改的方式,便于讨论问题。”

    温家宝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思维。这就是启发式教育。”

    “做学生从小不仅要学会动脑,还要学会动手。过去教育的毛病就是把手、脑分离。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知识去解决世界上的问题,这就要养成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习惯。”他又转过身来对老师说:“给孩子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就慢慢使学生懂得自己去钻研,自己去提高学习知识的本领。”

    在物理实验室,温家宝看到同学们正在学习使用电流表,就走上前去和同学们攀谈起来:“动手太重要了,同学们考试成绩都不错,但有一个缺陷就是动手能力比较差。要敢于动手,不要怕做错,自己想办法去完成,这就是培养创造能力。这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

    “我提两点倡议”

    北京市从今年开始,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作为加强农村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温家宝在潭柘寺中学召开座谈会,听取5位城镇支援农村教师代表的发言。

    温家宝听了大家发言后说:“老师们对农村的关心,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对农村孩子们的感情十分真实。你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证明了北京采取的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我在这里提两点倡议:

    “第一,北京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在全国推广。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城乡教育发展要和谐;实现社会公平,要使城乡孩子们公平接受教育。要关心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为了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让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这样,不仅可以使城市的教师得到锻炼,也可以使农村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第二,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小学任教。北京市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曾给我写信提出建议,就是让大学毕业生到小学去任教,包括到农村小学去任教。这对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要积极在全国提倡,使其蔚成风气。”(记者 沈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