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振奋精神
努力开创“十一五”期间教育工作新局面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5年12月25日)
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周济同志昨天对“十五”期间教育工作的成绩、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对“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6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刚才,8位教育厅长做了很好的发言,我听了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即将过去的“十五”时期,是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不平凡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系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教育战线涌现出殷雪梅、徐精彩、孟二冬等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是千千万万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育战线的骄傲。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致以节日的问候!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教育。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到了农村,广大农村中小学面貌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两基”人口覆盖率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大大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矛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问题,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职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规模持续扩大,办学的指导思想、模式和机制正在朝着以就业为导向方向转变,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着力提高质量,世纪之交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显现。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有力推进了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展顺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教师待遇得到较大改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基本解决,教师已经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8.3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全民族素质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为“十一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如上所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都得到了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肯定和赞誉。这些都是有的国家多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都重视学习和借鉴我们的经验和做法。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生机活力。
在充分肯定已有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依然不高,结构不尽合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教育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引发不少矛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还在拉大,农村教育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素质教育尚未得到真正落实,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多矛盾反映到教育领域中来,使得教育承载着较大的压力;教育系统内部的管理亟待加强,各种不正之风、乱收费等现象还有待进一步遏制等等。教育是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领域,与国家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是不可避免的。对此,我们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既要充分肯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又要正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还要以宽广的视野,充分认识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今世界,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关键性、战略性资源,教育水平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知识经济兴起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与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教育观念、体制、模式、技术及手段的巨大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摆到21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十五”计划各项目标的提前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这些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机遇。
二、充分认识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完成“十一五”期间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这对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完成好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促进“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紧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要求,坚持把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居于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我们要立足于新的发展起点,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水平。
第一,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中央决定,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地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为此,中央财政将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地方财政也将同步加大投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建立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这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拿大头,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省级财政也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落实“两基”攻坚各项资金和政策,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监督检查,真正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按时保质实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
第三,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大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特别要努力使农村学校成为教育设施齐全、校园安全整洁、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合格学校,不断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花大力气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要探索建立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新机制、新办法,将城镇学校和教师支援农村学校作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切实解决农村师资水平不高、力量不足的问题。
第五,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扩大现代远程教育的覆盖面,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要充分用好、用足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远程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就业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前不久,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到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第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新路子,加强规划和协调管理,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
第三,深化改革,加大投入,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使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习安排等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半工半读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办学水平。“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建成一批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第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要制订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扩大招生和培训规模,注重多样化、灵活性和实用性。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第五,大力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尊重服务的新风尚和社会价值观念。
(三)着眼于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新的形势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深刻思考高等教育的使命和任务,冷静估计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继续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把握好发展节奏,做到深化改革、科学定位、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把精力集中到培养急需人才和创新人才上来。
第一,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是中央经过深谋远虑作出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推动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使一批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发挥这批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以质量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师精心教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第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能源、资源、农林、交通等急需和艰苦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加强高等学校的科技工作,坚持产学研结合。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的原始性创新研究。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全面合作,为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第五,积极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施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质量编写和推广使用“两课”新教材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教材,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高等学校中的指导地位。
总之,在“十一五”期间,教育要更加紧密融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更加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形成教育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全党全社会大力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办学方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和办学方向,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有可靠的体制和机制来加以保障。要坚持把教育的发展作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保障教育发展的责任,明确改革与发展思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各级政府要经常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和帮助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之一,把重视人才培养、保证教育投入、为教育办实事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积极主动精神,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而不懈努力。
(二)坚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在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保持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做到“四个统筹”:一是要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二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协调发展;四是统筹协调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应该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要避免有的腿长有的腿短;区域间、区域内、城乡间教育也必须协调发展,力争缩小差距;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发展局面。
(三)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等,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高高举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面旗帜。这要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中央领导同志对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十分关心,指出要从系统调研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我们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实施素质教育有其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很多问题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解决。推进素质教育,当前要注重突出以下几点:一要突出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精神,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二要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全面发展。三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要改革教育教学评估和考试制度,建立起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估和考试制度。五要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外部制度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事关全局的一件大事,加强领导,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
(四)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
教育的公平公正,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教育事业的条件差别较大。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从目前来看,促进教育公平,当务之急是着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在,同一区域内公办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差别太大,造成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城市薄弱学校投入和改造的力度,努力在区域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要高度关注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问题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使他们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五)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能搞“教育产业化”。
我们历来不主张“教育产业化”。当前,必须更加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切实履行好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要深化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但教育不等同于经济活动,不能以营利甚至牟取暴利为目的。有人提出“教育产业化”,尽管其促进教育发展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但实践表明这样做社会效果并不好,而且会出问题。现在,有的地方把“教育产业化”作为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减少教育投入,造成种种乱收费、高收费,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对这些现象,群众意见很大,应坚决纠正,决不能任其蔓延。
在现阶段,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其办学成本由政府和公民合理分担。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由于教育的公益性特点,政府对非义务教育要加大投入,承担主要的办学责任,决不能让公民教育负担过重。
不搞“教育产业化”不等于我们不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民办教育也应核定教育成本,合理收费。我们鼓励社会各界依法投资办学,允许合理回报,但坚决反对牟取暴利。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把好关。
(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谋划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太大,不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情况千差万别,很难用一种指标、一种办法管理全国教育。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发展教育。地方政府可以有更大的教育管理和规划的权力,但要做到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自我消化、自我平衡、自我监督。中央要加强对各地的支持、督导和检查。
各地要全面准确地、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既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更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条件和可能来谋划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现在,有的地方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效果就比较好。
(七)坚持不断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改革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世纪之交,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改革不动摇。我们必须进一步总结近十几年来教育改革的成绩和经验,巩固各项改革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要花大力气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沉下心来认真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自身的改革比推进教育外部的改革更难。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适应时代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当前要着重抓好课程教材改革试点和推广工作。
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尊重教育规律。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要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周密谋划,先试点、后推广,在具体步骤上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完善,防止出现大的偏差。
(八)坚持从严治教,提高教育管理能力。
加强学校管理,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管理面临很多新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把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坚持从严治教,推进和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办学规范、管理有序、监督有效、保障安全的学校管理新制度。
当前,特别要抓好几项工作:第一,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重于泰山,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下大力气,抓细、抓深、狠抓落实,有效遏制校园安全事故多发的势头。第二,要严格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要建立高校大额资金流动监控系统,及时了解资金流动情况。合理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加大监督和审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从严治校,坚决依法查处各种贪污、受贿、索贿、挪用、私分公款公产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决不姑息。第三,要加强招生考试管理,提高国家招生考试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严格执行招生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规范高校招生行为。第四,要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要加大教育投入,反对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反对向学校摊派、搭车收费。要坚决制止一些学校受利益驱动乱收费。教育系统一定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不懈地予以治理,从制度上、管理上、源头上根治教育乱收费,维护教育事业的良好形象。最后,再强调一下学校稳定的问题。十几年来高校虽总体保持了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扎实工作,确保高等学校的稳定,为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作出贡献。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以更加饱满、更加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创“十一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