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
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1月19日)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次会议很重要,开得也很及时。
刚才,几位书记、校长就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完全赞成。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全面认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
世纪之交和“十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平凡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出了重要的科技贡献,为我们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高等教育事业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1999年,国务院作出了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策,我们克服种种困难,落实了这一战略决策。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在学人数达到21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成效显著,活力日益凸显。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建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有900多所高校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共建、合作和合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事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题,努力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结构、效益的关系,加大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切实加强了教学工作。通过组织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狠抓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教学建设,全面推进了教学质量评估。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和汇聚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迅速,高校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一批大学迈上新台阶,并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目前,全国有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有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十五”期间前四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991.8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余项。现在,全国两院院士中,有38.7%在高校。2005年新增的中科院院士中有55%来自高校。
“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国家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国家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打破我国连续6年无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局面。
第五,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如方正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中南炭/炭飞机刹车副、东软CT、华中数控和“农大108”玉米新品种等等。这些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技术企业,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一些重要生产领域的空白,而且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我们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工作与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约占全国研究人员的90%,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推动了理论创新,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为先进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此外,高校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广泛,水平日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高等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在座的书记、校长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结果。我相信,经过世纪之交和“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和改革创新,我们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也提高了驾驭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入分析和冷静思考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这些矛盾和困难,有些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有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有些是社会转型中各种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还有些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外延发展的“弦”仍然绷得过紧。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努力把握发展的节奏。但是,由于宏观调控手段不足,仍有许多地方和学校追求过快发展速度,不断突破招生和办学规模,由此带来质量、管理、就业等不少矛盾和问题。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刻不容缓。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差,创新精神不足;有的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陈旧,有的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不足,还有的教师教学不认真,学生意见大。三是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此外,高校招生、就业、资助贫困生和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还需要继续完善。学校内部改革的任务还很重。四是涉及学校健康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学校疏于财务管理,存在不少漏洞;有的学校贷款规模过大,存在潜在的危机;有的学校办学不规范,引发稳定问题。此外,还有学术浮躁和弄虚作假的问题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