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核电自主化的新征程
——写在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扩建工程开工之际
新华社杭州4月28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平均负荷因子89%、全年未发生一起非计划停堆停机、整个燃料循环周期连续满功率安全运行316天……4月28日,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2号机组以优异的运行业绩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与此同时,秦山二期扩建工程的3、4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
在我国已经建设11个核电机组的背景下,这座装机容量130万千瓦的核电站何以引起广泛关注?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作为我国第一座国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用事实证明了我国已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大型核电站的能力,核电国产化在实现重大跨越后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秦山二期核电站扩建工程核反应堆施工现场(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核电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暖春四月,走进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畔的秦山二期核电站,“迎接核电发展的春天”的大红横幅格外醒目,扩建工程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扩建工程开工之时,正值国家刚刚发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坚持自主设计和创新”,“形成比较完整的自主化核电工业体系和核电法规与标准体系”……核电工业自主化发展的壮丽蓝图,令核电人备受鼓舞。
从1985年3月秦山一期核电站开工建设、我国核电开始零的突破,到2004年5月秦山二期核电站两台机组建成投产、实现核电国产化的重大跨越,再到今天秦山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经过20多年艰苦创业,中国核电正进入自主化发展新的关键时期。
“20多年来,中国核电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说:“最初发展核电是为了保体系、保队伍、保技术,最终保国家地位;其次是‘军民结合、发展核电’阶段;现在,国家以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带动电器仪表等相关产业发展为目的,积极推动核电发展。我国核电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作为唯一一座遵循这一方针建造的自主化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的成功建造、安全运行并创造良好业绩,更加坚定了国家立足自主创新、发展民族核电的信心。
建成价每千瓦1330美元,远低于国内同期引进的核电站和国外同类核电站;核安全水平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可……“秦山二期是我国核电发展的一个飞跃,它用事实回答了国产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两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总设计师叶奇蓁说,“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中国核电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自主发展核电,完全可以做到”
从当年的“两弹一艇”,到自主建设核电站,中国核工业50多年来一直走的是自主创新的道路。叶奇蓁说:“事实告诉我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用钱是买不来的。”
作为总设计师,叶奇蓁对秦山二期1、2号机组调试阶段所有重大试验均“一次成功”至今仍津津乐道:主回路水压试验一次成功、反应堆安全壳强度及密封性试验一次成功、汽轮发电机组非核蒸汽冲转试验一次成功、反应堆首次装料一次成功、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一次成功、500千伏开关站启动一次成功、顺利实现首次并网发电、顺利通过满功率运行考验……“正是这么多的‘一次成功’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说明我们自主发展核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秦山二期立足自主创新,通过艰苦拼搏和不懈努力,在没有聘请一位外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条件下,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在核电工程项目管理道路上成功地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江对此颇为自豪。
然而秦山二期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我们曾经摔过跟头,甚至是在一些关键环节出了问题,但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又爬了起来。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掌握了技术,培养了人才,打好了基础。”叶奇蓁说。
核电站是高科技集成项目,300多个系统、20多万台设备、上百万张设计图纸,科技人员和建设者们反复验证、反复剖析、反复实践,最终使秦山二期取得了反应堆堆芯设计、反应堆厂房及安全壳设计、延长压力容器寿命等300多项核心技术创新和改进;两台机组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5%,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实现了国产化,其中包括高技术含量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秦山二期还建立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规范化的核电站运营管理体系,拥有体系完备、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和技术程序共7000多份。
“最大的收获还是人。”秦山二期拥有一支年轻的“老核电”运营队伍,这支站在核电运营风口浪尖上的队伍平均年龄不足30岁,但大多数人全过程经历了核电厂设计、建造、调试、商运、大修等各个阶段。“这支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管理和运营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我国核电自主发展的重要力量。”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杨兰和说。
国际上评价一个核电厂的运营业绩有非计划停机和负荷因子两项主要指标。依靠自己的力量,秦山二期亮出了让外国同行都刮目相看的成绩单:非计划停机2002年9次,2003年3次,2004年1次,2005年“无”;负荷因子2002年74.9%,2003年81.2%,2004年82.2%,2005年92.8%。
“这是秦山二期掌握了国际标准的核电站运营核心技术的最好证明。”叶奇蓁说。
“未来只有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
根据国家的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不足1000万千瓦发展到4000万千瓦,占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
“任务不可谓不艰巨,这意味着未来15年我国还将要开工建设30多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叶奇蓁说,“一个核电站的建设周期大概要5年,而引进消化第三代技术后再批量建设,时间不允许,成本也太高,至少要多付出上千亿元的‘学费’。”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主设计建造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国家。“通过秦山二期的建设,我们积累了科研设计、建筑安装、工程监理、设备制造、调试运行等一整套国产化核电建设经验。”李永江说,国产6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已经非常成熟,我国核电自主化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核电建设,设计为本。”康日新说,“现在,国内设计院首次总承包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岭澳二期的设计,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继秦山二期创立我国第一个自主化商用核电品牌——CNP600之后,秦山二期扩建工程将继续打造这一品牌。据介绍,扩建工程的设计将进行包括10项重大技术改进在内的近千项改进;国内制造企业将首次独立制造核电站的核心设备;两台机组设备国产化率将提高到70%以上;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现在我们是三条腿走路:一是技术引进,二是翻版加改进,三是自主设计二代改进型。”康日新认为,真正能使中国核电自主化可持续发展的只有第三条路线,“我们要自主设计二代改进型机组,并向第三代技术进军。”
目前,中核集团公司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项目(CNP1000),已经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的预审评。中核集团公司还承担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16个重大专项中的“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项目。
“希望国家早日批准建设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把在秦山二期设计、制造、建筑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中积累的国产化经验传承下去,把随之成长起来的国产核电设备供应商和核电人才继续培养和扶持起来。”叶奇蓁话语中充满憧憬和希望,也道出了中国核电人的信心和信念,“只要这样,核电自主化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完)
秦山二期扩建工程的五大改进之处
新华社杭州4月28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谭进)秦山二期1、2号机组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扩建的3、4号机组同时开工。人们自然要问,扩建工程的两个核电机组会是前两个的翻版吗?还是有所改进?
“我们是翻版加改进,扩建工程的安全、经济水平将有进一步的提高。”中核集团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江向记者介绍了二者的区别:
第一,建设方针上,1、2号机组是“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后者是立足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化品牌。
第二,设计上,扩建工程将在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中实施近千项改进,并将进行10项重大技术改进和18项较大改进,包括主给水隔离改进、仪控数字化改进、消防系统设计改进、延长换料周期等。设计负荷因子由65%提高到75%。
第三,设备自主化上,1、2号机组平均自主化率为55%,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是国内制造。扩建工程两台机组的设备自主化率将达到7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企业承担了4号机组压力容器的制造任务,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完全由国内企业独立制造核电站的核心设备。
第四,工期上,1、2号机组单台的计划工期为72个月,扩建工程单台机组的计划工期为60个月,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将有所提高。
第五,作用和意义上,1、2号机组有力证明了中国已经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能力,对我国核电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扩建工程则将使我国核电技术与国际上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将带动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设计、制造能力的全面升级,带动核工业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完)
我国首座国产大型商用核电站开工扩建
新华社杭州4月28日电(记者李斌、谭进)作为我国首座国产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2号机组28日在浙江海盐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扩建工程3号、4号机组同时开工。
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商用核电机组已经发展成熟,我国已具备批量建设的条件和能力,核电自主化实现了重大跨越。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是我国“九五”期间开工建设的唯一一个国产化核电项目,也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个大型商用核电站。
秦山核电二期1号、2号机组建成发电后,运行业绩优良:累计发电300多亿千瓦时,1号机组负荷因子连续三年持续增长,2005年两台机组均无非计划停机停堆;11项指标中有9项达到了国际核电站2004年的中值水平,为缓解华东地区电力紧张和环保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秦山核电二期工程成为我国核电自主化的典范工程。
秦山二期扩建工程设计为两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按照“翻版加改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和建设,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第一个核电项目。
“翻版”是指扩建工程的参考电站为秦山二期1号、2号机组,系统主参数与1号、2号机组一致。“改进”是指对机组性能在安全、经济和可运行维修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扩建工程的安全、经济水平将比1、2号机组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期扩建工程的开工,不仅仅是增加了13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国人对核电国产化的信心和决心。”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说。
五六年后,扩建工程建成时,秦山二期核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6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约180亿至200亿千瓦时,将与秦山一期、三期核电站一起构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核电生产基地。
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11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完)
中国核电在“升温”中呼唤自主
新华社杭州4月28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谭进)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秦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开工……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的一系列迹象表明,核电发展正在中国“升温”。中国将努力形成批量化建设先进核电站的综合能力,加快建立比较完整的自主化核电工业体系和核电法规与标准体系。
根据“十一五”规划,我国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从“九五”期间的“适度”发展到“十一五”期间的“积极”发展,“两字之变,反映出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的变化。”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深有感触:今年两会期间,前后有7位省委书记或省长登门拜访,洽谈建设核电项目的事宜。
据悉,目前,全国已经为核电项目勘探出100多处厂址,涉及20多个省、自治区。对核电项目感兴趣的不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中西部省份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从以前的质疑观望到积极争取项目,核电在中国的发展正迎来一个实实在在的春天。
根据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将力争达到4000万千瓦。这意味着,今后15年平均每年要开工建设二、三台百万千瓦级机组。
作为中国核电发展的主力军,康日新对此表示乐观,“考虑到核电站的建设周期较长,短短的十多年内,要从目前的不到1000万千瓦发展到4000万千瓦,必须在‘十一五’期间尽快审批建设一批核电项目。”
“我们已经建设了11台核电机组共870万千瓦,真正国产化、能称得上‘四个自主”的只有3台机组。”康日新说,“尽管引进了8台核电机组,但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外国人从来都不卖给我们。现在,国际招标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迟迟没有结果,影响谈判进程的一大阻碍正是技术的转让。对此,我们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并做了相应的技术和人员准备。”
自主创新是核工业的灵魂。中核集团公司抓住设计这个首要环节,已经打出了“CNP”这个自主化核电品牌,形成系列产品。“今后,我们将继续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核电知名品牌。”
“时间紧迫!”此前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原子能机构前副总干事、著名核能专家钱积惠建议,我国应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正式启动国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项目,按正式程序立项,纳入计划。“只有这样,中国才可能完成规划。”
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成为核电发展的主旋律。在规划未来15年中国科技蓝图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
“作为这一重大专项的责任人,我们将尽快组织力量加以研究。”康日新说,目前通过国家核安全局预审的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站——CNP1000,是向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发展的过渡环节。“我想,自主研发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出来了,中核集团在核电领域就拿到‘博士’学位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