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领导活动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12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气象
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5月18日)

    这次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是在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始阶段召开的,是在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精神、谋划今后5年和15年气象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也是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相关科技部门首次就气象科技发展问题联合召开的全国性会议。这次会议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对于推动我国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现代化,促进气象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快更好地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全国气象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向所有关心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真挚的感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分析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气象科技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十五”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十一五”以至更长时期的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气候预测、气候变化预估、人工影响天气等全面发展。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产品日益增加,服务时效性逐渐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二是气象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有所提高。三是气象事业发展思路发生重大转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气象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的;是在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气象的需求,系统总结多年气象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国气象工作实际,对促进气象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四是我国在国际气象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日益提高。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国气象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某些领域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世界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气象战线全体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防灾抗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气象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对加快气象科技发展的要求极为迫切。目前我国自然灾害中有70%以上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中有80%以上集中在农村。天气、气候变化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恶劣天气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逐渐增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对气象变化,减轻灾害损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与此相比,我国气象事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整体气象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不强,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水平不高,农村、近海、主要江河流域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亟待增强。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处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对做好气象工作、加快气象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气候系统的认识水平、天气气候的预报水平、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和气候资源的利用水平。要大力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天气、气候和全球变暖问题,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待气象工作,站在时代前列谋划气象科技发展,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加速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速推进气象体制改革,实现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准确把握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

    2006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5年和15年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面向国家发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全面充实气象工作的科技内涵,不断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新时期推进气象科技进步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不断提高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于增强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能力,增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集中力量开展攻关,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既要推进气候系统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也要推进观测和预报预测的技术创新;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试验,也要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尽早实现气象科技的重大突破。

    第一,实现农业气象科技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气象工作与“三农”有着天然联系,气象科技工作必须按照大农业、大气象的思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更大作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科技水平,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切实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天气气候和农业科技等方面信息,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服务。要积极开展新型农民气象科技培训,大力普及气象科技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农民运用气象科技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二,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科技新突破,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发生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是防御灾害的关键环节。要以气象卫星为重点加强综合气象观测技术研发,提高对地观测和空间天气监测能力;以数值模式为重点加强预报技术研发,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技术水平。近年来,我国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必须切实加强干旱等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雷电、龙卷风、山洪、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突发性强,监测预报难度很大,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科技研发。

    第三,实现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科技新突破,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要大力推进气候变化和大气成分领域的科技创新,深入研究气候及其变化规律,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国防和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特别是重大开发建设工程、工业化、城镇化等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制定科学应对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我国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实现气候资源利用科技新突破,为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风能、太阳能、光热资源、大气水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要摸清气候资源家底,尊重科学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建设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体系,科学进行气候资源区划。要继续瞄准大气水资源的关键问题,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科技工程,深入研究大气水资源变化和转化机理,提高我国人工增雨的技术含量和作业效率,改善水资源短缺状况。

    第五,实现气象服务的科技新突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推动气象服务科技创新,促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天气、气候、环境和资源等问题。要加强海洋、交通、航空、环境、林业、水利、盐业等专业气象监测和服务的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含量高的气象保障。要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研究气象对疾病防控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为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等提供气象保障。

     三、认真落实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文件是指导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推动气象科技进步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全面把握,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气象工作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气象工作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气象工作的自身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气象工作的重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的新要求,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气象服务水平提升步伐。

    (一)加强对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发展气象事业的重大意义,将气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细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气象科技发展纳入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各方面都要支持气象科技创新,形成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的合力。气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开拓创新,有为有位。

    (二)深化气象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气象科研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并有效利用气象科技资源,统筹兼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的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部门、行业、大学、社会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结合的气象科技研发体系。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研究型和更加开放的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资源向解决气象业务服务的关键问题集中,促进气象科技成果尽快转化并得到充分应用。要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将各部门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的总体布局,由气象主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督和指导。

    (三)加大对气象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支持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事业发展。各级财政要增加气象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增强气象能力建设。要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建设运行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保证气象卫星研制、开发和运行的经费。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要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气象科研稳定的投入支持。要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统筹规划与管理,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气象科技投资的总体效益。

    (四)建设高素质的气象科技队伍。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努力造就一批有世界知名度的气象专家、一批气象关键领域和重点岗位的科技领军人物和一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的基本业务人员。要加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能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布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要建立健全适应气象科技发展的人才标准、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五)加强气象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气无国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需要我国的积极参与。要加强气象科技国际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知识以及丰富的人力、信息、经济资源,加快形成我国在国际气象领域的科学技术优势,为实现建设气象强国的目标奠定基础。

    今年以来,我国总体气候异常,强对流天气明显增多,北方部分地区高温少雨、春旱持续发展,南方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大、汛情来的猛、台风登陆时间早,发生的自然灾害比常年同期偏重。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气候年景总体为中等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气象部门要密切跟踪分析天气和雨情、旱情的变化,做好当前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特别是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预报预测工作。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汛期,北方地区也即将进入汛期。各级气象部门要注意加强主要江河流域的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全力以赴做好台风、局地强对流天气、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的监测预报。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干旱监测,积极做好人工增雨,为工农业抗旱、增加水库蓄水、改善生态环境等提供气象服务。

    加快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推进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