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领导活动
 
陈至立:实施国家科技规划纲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17日   来源:求是

认真实施国家科技规划纲要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陈至立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就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会议统一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坚持自主创新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一个自主创新的热潮正在掀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技大会精神,实施好《规划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演进。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相比,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发达国家正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获取着最大利益。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提高创新能力,就有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和主动权,否则,就将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国家发展模式的战略抉择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研究开发(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二是创新产出高;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均在30%以下。

    2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十分紧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三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为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服务。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在全球资源利用、市场控制、贸易平衡等方面,有技术实力才能取得主动权。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奋发拼搏,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

    全面贯彻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

    中央确定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贯穿《规划纲要》的主线,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自主创新有丰富的内涵:一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形成新的竞争力;三是高度重视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否定、排斥引进先进技术,更不是要关起门来自己一切从头干起。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可以说是捷径。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对引进的技术要下功夫消化吸收,努力再创新,避免重复引进以及出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等现象。

    “重点跨越”就是要紧紧把握当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围绕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为培育新型产业奠定基础,引领未来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指导方针是事关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1956年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时,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八字方针,指引我国科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推动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这十六字方针,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对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必将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抓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

    温家宝总理指出,实施《规划纲要》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改革的精神抓好规划的实施。我们要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的指示精神,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

    《规划纲要》对今后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重点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68项优先主题,凝炼筛选出了16个重大专项,超前部署了8个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8个面向自由探索的科学前沿问题、10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研究问题和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要通过《规划纲要》的实施,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一)突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的任务,对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重点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材料、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部署,着重支持四个方面的研究开发:一是攻克能源、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增加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供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加快农业技术全面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攻克一批重要的社会公益技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的紧密结合,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推进形式。

    (二)大力攻克前沿技术。《规划纲要》部署的前沿技术任务坚持了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确定在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先进防御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安排一批重点研究专题、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加强前沿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引领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三)切实加强基础研究。《规划纲要》从学科发展、科学前沿问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四个方面对基础研究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些任务将主要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予以实施。扩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基础研究任务,进行安排和落实。要突出原始创新,鼓励科学家的自由选题研究,加大对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支持,注重对具有创新潜力的非共识项目的支持,加大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强度。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学科等领域,安排一批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好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等4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力争在重大科学问题方面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

    (四)抓紧实施重大专项。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任务的重中之重。重大专项的实施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实施。

    (五)建设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积累,包括建设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若干大型科学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建设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以共享机制为核心,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提高使用效益。

    (六)切实落实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为确保《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任务和目标得到落实,国务院制定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明确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实施税收激励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尽快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重大项目及产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对国内开发生产的、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试制品和产品,政府进行首购;加强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需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制造;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加强教育与科普工作,创新培养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实验基地、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加强企业和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防止重复立项和资源分散、浪费等。我们要切实落实好这些政策和保障措施。

    实施《规划纲要》要着重强调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规划纲要》的体制保障,而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则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这是在总结我国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借鉴当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科技关系的一大进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其主体作用具有客观规律性。科学技术成果还要通过产业化和占有市场才能体现为竞争力。目前,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它们将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国家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国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还不够完善,创新活动之间衔接和协同的困难,大大降低了创新效率。知识从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的流动被分割体制所限制,影响了创新要素的流动集成和创新网络整体功能的发挥。当前,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要向国内企业开放。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科研力量大都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活动,转让科研成果,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企业共同构建技术联盟。

    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家要给予稳定支持。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要积极支持大学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要建立有效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与大学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形成协同合作攻关的良好局面。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还要重视军民结合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等问题。

    (二)切实加强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尊重科学研究规律。要深刻认识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研究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础研究是技术发明的先导,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离开了基础研究的雄厚储备,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新技术也不断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有力手段。我国要在科学技术上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着眼长远,加大投入,稳定支持,超前部署。要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要坚持不懈,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

    实施《规划纲要》,既要高度重视发挥国家目标的导向作用,引导科学家围绕国家目标进行选题;又要充分尊重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张开探索的思想翅膀自由翱翔。要遵循科学研究规律,不断破除那些违背科学研究规律、束缚创新思想的体制性障碍和其他制约因素,努力构建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护创新的环境,保护科学家的科学敏感,鼓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要加深对科学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克服片面追求简单量化的科研“政绩”的急功近利的做法,防止浮躁学风的蔓延,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要全面认识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的意义远远超越其成果本身,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的科学探索体现着人类追求真理、消除谬误的科学精神,每一个新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知识和传统观念甚至保守势力的强烈冲击。哥白尼的“日心说”就不仅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变革,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恩格斯说,“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家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1953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巍峨的巨人已经结束了她的生命的时刻,让我们不要仅仅回顾她的工作带给人类的丰硕成果。领导人物的道德品质比之他们纯粹的智慧结晶对于一代人以及对于历史进程也许有更巨大的意义。而智力成果本身与人的品格的关系,也远比通常以为的要密切得多。”爱因斯坦自己就是追求科学所需要的力量和毅力的象征,他的研究工作是在他之后的科学家的灵感和勇气的源泉。

    (三)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必须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要加强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特别要大胆启用年轻优秀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培养创新人才。完善留学人员派出制度,结合国家重大科技需求选派留学人员。

    完善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政策。要继续深化改革,坚决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政策措施。

    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各种创造发明、技术革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和社会氛围。

    实施《规划纲要》,是全党全社会特别是我国科技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开拓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作者:国务委员)

 
 
 相关链接
· 陈至立在中南海会见冰岛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长
· 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在京召开 陈至立出席并讲话
· 北京交大110周年校庆 蒋正华出席陈至立致贺信
· 陈至立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 全国总工会召开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 陈至立讲话
· 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 贾庆林讲话 陈至立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