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领导活动
 
温家宝在"嫦娥一号"首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上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6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在“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上的讲话

    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飞控中心揭开图像,并发表讲话。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温家宝

(2007年11月26日)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自豪的心情,出席“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嫦娥一号”卫星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传回了清晰的可见光图片,标志着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探月工程研制、建设、发射、测控和科学应用等各项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大家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完成,使我国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国家的行列,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必将进一步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而努力奋斗。

    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首次探月工程非常关心,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在“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绕月后,立即发来贺信表示祝贺。探月工程寄托着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热切期盼。有一位老华侨曾经深情地说: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现在,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你们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厚望和重托!

    月球是距离人类家园最近的天体,寄托着人类的无限神往。嫦娥奔月、万户飞天,是中华民族久远的美好梦想。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留下了无数赞月咏月的瑰丽诗篇。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使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开始变为现实,并再一次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与创新,提高我国整体科技能力和水平,开辟了新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坚持以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为牵引,带动研发、制造、应用整体水平跃升。探月工程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是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项目。首次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与“两弹一星”、神州系列载人航天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一样,表明我们完全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在高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实践证明,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相关科研和生产的发展,是快速提升我国经济、科技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二,坚持勇于探索、科学求实的精神,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月工程技术难度大,极具挑战性、风险性。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和系统可靠性,对设计和制造全系统进行“两个百分之百”的质量复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首次探月工程任务。实践证明,把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与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是重大科技工程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第三,坚持多部门协作、多学科集成,形成科学高效的系统管理模式。探月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参加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科学应用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又好又快地实现了工程目标。实践证明,实行全局一盘棋,多方合作,大力协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有效方法。

    第四,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首次探月工程实施过程中,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准确把握工程发展的节奏和脉络,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勇挑重担,刻苦攻关,成为工程研制的中坚力量。实践证明,最重要的科技实力在于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重大科技工程成功实施的根本保证。首次探月工程研制队伍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一大批年仅30-40岁的业务骨干领衔担任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这表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人才辈出、后继有人,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探月工程是新时期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第一个向祖国和人民汇报的工程。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不仅实现了工程目标,取得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而且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深空探测人才队伍,实现了“出成果、出经验、出模式、出人才”的要求,为深入开展月球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我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四点希望和要求:一要认真总结首次探月工程的经验,既为今后的探月工程打好基础,又为国家其他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建设提供借鉴。二要抓好“嫦娥一号”卫星的在轨管理、数据传输处理和科学分析与应用工作,圆满实现既定的科学目标。三要充分调动全国各方面的科研资源,利用我国首次获得的第一手月球科学探测数据,研究出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四要抓紧开展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立项和组织实施,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争取早日实现探月工程后续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掀开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和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推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最新|活动|出访|会议|论述|图片

"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 温家宝讲话

    “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11月26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发布仪式并讲话。温家宝指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使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开始变为现实,并再一次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探月成功致贺电

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并参加月球探测工程的全体同志: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顺利进入月球轨道并传回月球三维影像,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在这举国欢庆、全民振奋的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向参加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中国公布嫦娥一号传回并制作完成的首幅月面图像

    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CCD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图像,轨道高度约200km,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km,像元分辨率120m。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共由19轨图像制作而成,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km,长约460km。图中右侧60公里宽的条带,是CCD相机开机获得的第一轨图像。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于10月24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经过星上设备调试,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经过处理制作完成了第一幅月面图像并同时完成了三维影像的制作。

    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的一年时间里,嫦娥一号卫星将不断地传回各种探测数据。数据经过处理后,将提供给科技人员进行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的各项在轨测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以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图片正式对外公布为标志,嫦娥一号卫星在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后开始实施的各项在轨测试任务已基本完成。

全总决定表彰"绕月探测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记者26日从全总获悉,全总决定授予在绕月探测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8个先进集体和22名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奖章。

全国妇联授予探月工程先进个人集体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

    记者26日从全国妇联获悉,全国妇联日前决定,授予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作出突出贡献的姜杰等7名先进个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8所电动液压事业部电液伺服设计组等3个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嫦娥一号”第三次近月制动

“嫦娥一号”发射全程 

 

“嫦娥”激起观月热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模拟图 

近期世界发射的月球探测卫星

  胡锦涛温家宝祝贺嫦娥一号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致电祝贺“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取得圆满成功。

    [第一次近月制动] [第二次近月制动]  [第三次近月制动]

“嫦娥一号”发射

   新华社探月快讯: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新华社探月快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准确入轨,此次发射圆满成功。

    [第一次变轨] [第二次变轨] [第三次变轨] [第四次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蓄势待发  [回放]“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新华时评:“嫦娥”绕月标志中国航天探索新起点

  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开创我国航天史上7项第一

  探月工程二期方案已初步形成 正在进行技术攻关

  国防科工委负责人:"嫦娥飞天"履行和平探测使命

  中国首次绕月探测意义深远 航天开始最远"长征"

  专家详解嫦娥一号飞行:38万公里"嫦娥"如何奔月

  远望三号测控嫦娥一号:大洋远望嫦娥一号飞天路

  中国将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微波遥感手段探测月球

  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3个关键设备引人关注

  我国建成50米和40米射电望远镜用于服务深空探测

  嫦娥一号卫星气象预报:西昌天气有利于卫星发射

 “嫦娥一号”卫星的总飞行距离将超过100万公里

  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共在卫星安装8种有效载荷

 “嫦娥一号”卫星将首次应用VLBI技术精密测轨

 国防科工委:“嫦娥一号”1年后“命运”尚未确定

 "嫦娥"奔月飞控指挥部设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数千名群众将按计划进行疏散

  专家解读探月工程意义和价值:我们为什么要探月

  探月:四大科学目标拉开中国深空探测新时代序幕

  气象局:空间天气利于“嫦娥一号”10月下旬发射

  探月历程纪实:人类零距离触摸月球脚步缓慢而艰难

  解读百姓身边太空文明:航天技术 人生何处不相逢



月球背面以中国古代人名命名的月坑



月球概貌



荒凉的月球上蕴涵丰富的资源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工作准备就绪



“嫦娥一号”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择机发射


 
 “嫦娥一号”发射步骤示意图



“嫦娥一号”模型首次公开亮相


 
“嫦娥”带热航天展



漫画:“嫦娥”奔月

 探月工程面临着诸多技术难点需要突破

 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任务为何选择目前的发射方案

 嫦娥一号卫星:中国首位“月球使者”

 专家解析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数据将如何处理

 我国将在2020年前分三步完成对月球的无人探测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10月24日至26日择机发射

 专家表示:"嫦娥奔月"并非以往探月的简单重复

 火箭专家:4项技术保"嫦娥"发射任务顺利完成

 我国将借助4个国外测控站对嫦娥一号进行测控

 80余条通信链路确保"嫦娥"测控网畅通无阻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首次引入天文测量手段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5项技术改造迎"嫦娥"发射

 10月份是西昌发射卫星“黄金季节”

 气象保障为卫星发射选准“窗口”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发射期

 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已具备执行任务能力

 嫦娥一号卫星实现国内外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远望号船队布阵南太平洋只待“嫦娥”飞天

 “嫦娥”征途漫漫 需要10次“保驾护航”

  天文爱好者观测到嫦娥一号卫星的可能性极小

  月食将对嫦娥一号卫星飞行探测构成考验

  “嫦娥一号”卫星将搭载32首歌曲奔向月球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大事记:1991年——2007年

  人类月球探测大事记:1959年——2007年

  航天科普: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在西昌发射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全接触

  绕月探测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

  中国的“长征”火箭家族

  长征三号甲火箭迄今已成功实施14次发射

  兼容性和可靠性决定长征三号甲"承担重任"  

  5大因素推动航天大国关注月球探测

  中国航天正揭开昔日神秘的面纱

  航天器的发射窗口是如何选定的?

  “嫦娥”飞天需要什么气象条件?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窗口“有讲究”

  “嫦娥”工程面对哪些风险?

  探月·名词解释:地球停泊轨道

  近期世界发射的月球探测卫星

  世界各国深空探测活动一览

  无人月球探测的多种方式

 
 
 相关链接
· 嫦娥一号传回首幅月面图像公布 温家宝揭开图像并发表讲话
· 温家宝揭开嫦娥一号传回首幅月面图像
· 胡锦涛温家宝贺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
· 温家宝致电祝贺陆克文当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