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谱写向“绿”向“新”的协奏曲——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实践

2025-09-16 19:4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兰州9月16日电 题:谱写向“绿”向“新”的协奏曲——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甘肃实践

新华社记者 向清凯、姜伟超、张玉洁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流经913公里。这913公里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脉络,也是甘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2024年9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甘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强化使命担当,彰显上游作为,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推动黄河国家战略落实迈上新台阶。

系统治理 一河净水送下游

初秋,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玛曲草原生机盎然。玛曲,藏语意为“黄河”。黄河环绕玛曲全境433公里。

眼前的美景令人很难想象,此前玛曲草原沙化草场面积曾一度达到80多万亩,直接影响黄河下游的水质和水量。

黄河之“困”,既有客观制约,也有人为因素。黄河甘肃段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易退化;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历史欠账大,部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较高。

难题何解?

甘肃态度坚定:深化系统治理、统筹开源节流、突出管治结合、推进转型发展,确保一河净水送下游。

陇原大地上,一场战鼓铿锵的母亲河保卫战打响。

这是一场时不我待的源头治理攻坚战——

2021年开始,投资逾50亿元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统筹推进水工程建设、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整治各项工作,不断完善“流域治理一幅图”……

如今,玛曲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8.4%,可治理草原湿地全部治理完毕。

目前,黄河玛曲出境流量达到173亿立方米,较10年前提高近五成。

“小时候,我们常在河畔滑沙;如今,孩子们在岸边滑草。”玛曲县自然资源局工程师马春林说。

这是一场全流域的水土保卫战——

水土流失是黄河“心腹”之患,也是甘肃“切肤”之痛。甘肃黄河流域涉及全省9个市州,占全省面积的34%。2019年,黄河甘肃段水土流失面积达4.71万平方公里。

“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聚焦“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改善生态”的目标,甘肃探索出独特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定西市自2020年起连续4年开展“绿满陇中”行动,每年拦蓄3700多万吨泥沙。

今年1月,黄河流域最大一笔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在定西市签约,交易额破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甘肃省黄河流域全口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超2万平方公里。

曾经以土黄为主色调的黄河甘肃段正在渐渐变绿。

这是一场雷厉风行的污染防治歼灭战——

关停机井压减水量、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启动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清理黄河干流城区段趸船……兰州多管齐下,为母亲河“减负”“美颜”。

位于兰州市主城区上游的兰州石化公司,关停所有地下水、地表水取水工程,实施“源长制”污染源头管控,对化工污水处理装置和炼油污水处理装置均完成升级改造。改造后出水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由50毫克每升下降到30毫克每升。

2024年,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56%,同比增长4.88个百分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定实现“一河净水送下游”。

深度保护 改革创新走绿色发展之路

甘肃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全流域的十分之七、三分之一、六分之一,流域集中了甘肃80%左右的人口和80%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保护和发展的矛盾突出。

何以破题?

甘肃行动果断——坚决执行“四水四定”原则,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节水改革,在扎牢“水管子”的基础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这是一场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推行节水灌溉、发展旱作农业、开展畜牧渔业节水、强化再生水利用、促进雨水利用……

这是一项严格的刚性约束: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分区管控体系,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建立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

这是多地一系列的积极举措:引洮供水工程多措并举推进精准调度,整体水损控制在7%以内;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数字智慧滴灌系统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入沟”;在白银市白银区,甘肃东方钛业工业用水实现3次循环,生产1吨钛白粉的原水用水量由60吨减至24吨……

据统计,2024年甘肃省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41.8立方米、15.8立方米,同比分别减少3.2立方米、0.2立方米。

节水为基,甘肃产业升级迸发绿色新活力。

“既要还清旧账、加大保护,也要用创新思维和创新办法推动发展、谋划新篇。”甘肃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丁巨胜说。

甘肃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以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为突破口,全力推进黄河流域向绿色发展转变。

绿色算力在黄土高原崛起。借“东数西算”的东风,庆阳数据中心集群从一张“白纸”起步,如今算力规模已突破6.6万PFlops,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提供算力服务。

以产业绿色转型为突破口,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全省黄河流域9市州“新”潮涌动,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2019年的12.4%提高到目前的16.2%。

秋日甘南,草青水沃。正在施工的合赛高速是连接甘青川三省的重要通道,穿越黄河上游生态涵养区。承建方中交一公局集团建立生态试验区,不断探索适应当地气候的草皮剥离技术。

“我们还采取了地下水系连通、水生物种保护、近自然环境生态恢复等技术,进行‘低扰动’施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甘肃合赛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代周超说。

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等省级制度法规,织密贯彻落实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文化赋能 幸福之河奔涌向前

水脉牵系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定西市临洮县博物馆里,马家窑彩陶琳琅满目,浓亮如漆的黑彩、红彩、白彩绘制在橙黄色的陶底上,形成灵动的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选“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考古证据显示,马家窑社会是黄河上游史前社会发展的引领者。相关考古发现,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志委说。

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临洮马家窑、夏河白石崖溶洞、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庆阳南佐遗址等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着力阐释黄河文化,以扎实的研究成果讲好“黄河故事”。

在耳子屲梁眺望雪山、在松鸣岩听“花儿”嘹亮、在和政古生物化石旁感受3000万年前的生命密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临夏州的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将沿线100多处景点串珠成线,如一条绚烂丝带在山水之间穿梭。

数据显示,2024年,甘肃黄河流域9市州接待游客3.2亿人次、旅游花费2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24.7%。

曾在南昌上学、在上海闯荡的“95后”才让三木知,2023年返回家乡玛曲县开了一家“牧家乐”。餐厅一天最多接待700人,最火的时候需要提前三四天预订座位。

“曾经沙化的黄河沿线如今绿草如茵,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甘南领略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我们也有了返乡创业的条件。”才让三木知说。

黄河在甘肃穿越高山草原、润泽山峁沟梁、淌过城市乡村,带来无限生机。陇原大地向“绿”向“新”的力量澎湃奔涌,不断绘就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杨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