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行发布会 介绍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2024-01-25 11:24 来源: 中国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举行2023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司副司长 陈峰: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3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司司长王振麒先生、信息中心主任宋京燕女士、办公厅副主任丛向群女士、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先生、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女士参加发布会,并一同回答大家的提问。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

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人社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题主线,担当作为、积极进取,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及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把重点群体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稳岗返还政策,重启一次性扩岗补助,为企业减少成本超过2000亿元。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过1000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个人养老金制度、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改革平稳推进,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不断加强,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经办服务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同比增加1336万人、566万人、1054万人,其中,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首次突破3亿人。全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92万亿元,支出7.09万亿元,年底累计结余8.24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79亿人,其中9.62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广泛推行,各类企业累计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3000多人。颁布56个国家职业标准。举办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与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两证联办”。

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加强劳动用工指导,出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等指引指南。持续推进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优势,合力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建设,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

同时,全面推进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探索打造不同层级各具特色的优质服务“样板间”。全面推进数字人社建设,优化线上服务流程,持续推进“一网通办”。

具体的工作情况已上传到人社部网站。1月22和23日,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进展情况,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相关情况,大家可以一并查询了解。

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想问一下2023年就业工作总体情况怎么样?下一步将如何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 运东来:

感谢您的提问。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实现了总体稳定、积极改善。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基本稳定、持续好转,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继续增加,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到3397万人。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同时也得益于以下因素:一是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奠定了稳固基础。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同时,服务业加快恢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4.6%,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及时调整优化稳就业政策,稳岗返还政策持续实施,吸纳就业补贴延续拓展,扩岗补助及时重启,形成了稳岗扩就业的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全年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3000亿元。三是服务培训扩面增效增强了市场效能。“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高频率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岗位信息。“技能中国”行动深入实施,推动开展大规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四是重点群体精准帮扶兜住了民生底线。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抓早抓实抓细,对城乡困难群众兜住兜准兜牢,全年累计促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72万人。

从走势看,2024年就业工作稳的基础总体牢靠,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恢复,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出现,为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社会预期偏弱,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稳就业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快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加力稳固就业向好态势。一是更加突出政策协同。推动非经济政策出台同步评估就业影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就业带动力。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支持体系,释放政策促就业红利。二是更加突出岗位挖掘。健全就业产业协同联动体系,启动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扩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空间,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支持,推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向中小企业延伸。三是更加突出创业带动。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打造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链式服务体系,举办创业活动,推进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四是更加突出重点群体。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支持,拓展就业岗位,构建衔接校内外的服务体系。加强脱贫人口、大龄农村劳动力就业帮扶,深化劳务协作,壮大劳务品牌,构建统筹城乡的就业格局。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兜住兜准兜牢就业底线。五是更加突出服务匹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数字赋能和基层治理,推出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加密开展“10+N”就业服务活动,提高市场热度。谢谢。

中新社记者:

国务院日前发布了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下一步将如何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政策?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副主任 丛向群:

感谢您的提问。“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把提升行政效能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推进系统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其中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退休“一件事”等人社部门服务事项列入2024年重点事项清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认真落实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用一件事“小切口”撬动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重点是突出集成、智慧、便捷。

一是加快政务服务集成办理,提供集约高效的优质服务。主要围绕办事流程、服务规范、服务质量,健全完善服务标准,指导各地人社部门加快落实“一件事”事项清单。协同相关部门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群众诉求“一线应答”,让服务更加集成高效,让企业群众少跑腿、简材料、减时限,体验越来越好。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将探索将更多事项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清单,建立人社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二是加快建设“智慧人社”,以数字赋能推进服务提速升级。主要是充分发挥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推动更多高频服务事项全国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深入实施数字人社建设行动,指导各省份加快建成一体化信息平台,推进业务联动、数据共享、一体化办理。同时,加快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平台数字化升级,推动实现全业务、跨部门、跨地区用卡,不断拓展居民在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文化体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易办转变。

三是加快惠企利民政策便捷直达,提升服务“最后一公里”质效。一方面,我们将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在线发布政策,大力推进“四进两知晓”,也就是让政策第一时间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大厅,第一时间让企业群众知晓、让经办机构知晓。持续打造“看得懂算得清”“人社日课”等系列品牌,用通俗鲜活的方式让政策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另一方面,我们将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深度融合,借助银行、邮局、基层平台等下沉服务,不断拓展人社便民服务圈功能,推动优质服务“样板间”地市全覆盖,实现更多的服务就近办、多点办、提速办。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继续通过人社厅局长“走流程”、青年干部调研暗访、行风投诉办理、政务服务“好差评”等多种方式,来跟踪检验“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成效,以点带面推动人社政务服务整体提升。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技能人才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想问一下,人社部今年计划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 王晓君:

谢谢你的提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我们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主线,推进技能中国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加大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力度,大力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对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进行表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超过180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超过1200万人次。近年累计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3000多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健全政策举措,促进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和作用发挥,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技能人才支撑。重点是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高端带动。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构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创新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深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深化部省共建,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

二是突出改革破题。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推行工学一体,推进多师融合、多技集成。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大力培养更多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三是办好重大活动。做好第47届世赛集训参赛工作,选派优秀选手参加今年9月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赛59个项目比赛。全面推进第48届世赛筹办工作。统筹做好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四是强化激励引导。组织开展第十七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选树职业英雄、讲好技能故事,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技能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唱响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时代强音。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记者:

最近人社部门发布了2024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计划,启动了“春风行动”,请问有哪些安排和考虑?谢谢。

运东来:

感谢您的提问。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是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的重要举措,也是就业工作贯穿全年的重要抓手。根据各类劳动者求职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2024年我们继续推出了“10+N”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努力实现月月有招聘、服务不断线。活动服务对象覆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和各类用工企业,时间分布于全年每个月,其中,率先开展的是“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

“春风行动”将于1月下旬至4月上旬持续举行,以“春风送岗促就业、精准服务助发展”为主题,聚焦农村劳动者和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集中开展引导有序外出、促进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组织招聘用工等服务,力争实现稳就业增民生福祉、保用工促企业发展、提热度强市场信心的目标。

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摸准需求。深入乡村社区、企业车间进行“就业访民情”“访企问需”,运用多种方式了解劳动者就业意愿和企业用工需求。二是讲清举措。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矩阵,滚动发布活动各项安排,介绍就业创业政策和相关劳动保障法规。三是密集招聘。充分利用公共招聘网、短视频平台等线上载体和广场车站、商超集市等人流密集场所,用好“15分钟就业服务圈”,分类推出“大而全”“专而精”“小而美”的招聘活动。四是组织对接。开展劳务输入地和输出地联合招聘、驻点招工、组团送工,组织劳务品牌专项对接,用好包车、专列、包机,帮助劳动者顺畅出行务工。五是支持创业。挖掘一批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场地资源,梳理一套政策、服务、金融全链条支持举措,组织一轮创业导师进园区、进乡村,支持返乡农民工、入乡青年创新创业。六是暖心服务。为春节期间仍坚守岗位的农民工组织“送温暖”活动,为大龄农民工精准推送一批家门口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机会。为地震、洪涝、冰冻等受灾群众上门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技能,帮助尽快渡过难关。整个活动预计将提供就业岗位3000万个。

面向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目前正在开展。各地已陆续开通“就业大篷车”,组织专场招聘会,相关省份还为地震灾区群众开发临时性公益性岗位,提供跟踪就业服务和心理疏导,并协调捐赠医疗、御寒等急需物资,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谢谢。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近日,人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解仲裁司司长 王振麒: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依托互联网平台获得就业机会,我们高度关注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工作,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难、多头跑,办理此类纠纷调查取证难、事实认定难和法律政策不完整问题,人社部门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整合优势资源,汇聚多部门力量,探索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一站式劳动纠纷调解服务。近日,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部门印发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

一是探索构建一站式调解工作新模式,为“高效办成一件事”,坚持政策集成、协同联动理念,在平台经济活跃、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较多地区,人社部门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等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特点优势,积极探索打造“人社牵头、部门协同、行业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联合调解工作模式。

二是规范有序开展一站式调解工作,明确调解受理范围,包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和用工合作企业之间因劳动报酬、奖惩、休息、职业伤害等劳动纠纷提出的调解申请,帮助当事人在互谅互让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三是优化完善一站式调解流程,规定了现场调解、网络等渠道发来的调解申请的办理要求,明确一站式调解应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结束,双方当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延长,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5日。

四是促进调解协议的履行和调解与仲裁、诉讼衔接,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依法可以申请仲裁审查或者司法确认的,引导当事人提出申请,进一步强化调解协议的执行力。经过仲裁审查或者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同时,特别提出要创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调解,要求充分利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在线调解平台做好诉调对接,对符合在线调解条件的劳动纠纷,开展全流程在线调解,包括提交调解申请、音视频调解、司法确认、法律咨询等,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优质、低成本的多元服务。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记者:

2023年,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等地加快推进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想问一下这项工作主要有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加快推进?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 宋京燕:

谢谢您的提问。社保卡是国家民生服务的基础性载体。截至2023年底,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79亿人,其中9.62亿人同时领用了手机中的电子社保卡,2023年电子社保卡全年服务151亿人次。为了让群众用卡更贴心、更方便,国办指导我部联合12个部门,在9个省份和雄安新区开展了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并进一步向其他地区推广。

一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各地“一卡通”能力共建、数据共享、服务联动的基础不断夯实,区域协调、部门协同、部省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6个省份进一步完成“一卡通”立法。电子社保卡开通全国“一卡通”服务专区,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接,跨业务、跨地区、跨部门的“一卡通”应用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人社领域基本实现“全业务用卡”,就业补贴和社保待遇普遍通过社保卡发放。社保卡已全面支持跨省领取养老金、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服务。越来越多地区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纳入社保卡发放,四川等地还将发放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奖助学金、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农业保险赔款等。各地积极拓展政务服务、交通出行、文化旅游、就医购药等民生服务领域“一卡通”应用,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的便民服务。

三是特色服务亮点纷呈。浙江聚焦“一老一小”,建成“敬老通”用卡场景,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学社里”一卡通场景,贯通高校在校生校园服务和毕业生就业服务。青海打通社保卡待遇发放和移动支付应用,讲好“一卡通”惠民故事。青岛建成社保卡主题公园,提供沉浸式体验式服务,形成政府、商户、银行、群众“一卡通”应用生态圈。

四是区域“一卡通”成效初步显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实现“一卡通”统一办理事项52个;京津冀近期签署了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合作框架协议;川渝地区已开通23项“一卡通”服务,并共建两地城市书房;海南、广东联合发行“广东爱海南旅游年卡”。区域“一卡通”促进了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协同,有力保障了人员流动时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为落实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部署,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近日,我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到2027年基本实现全国“一卡通”的目标。下一步,我部将结合数字人社建设,联合相关部门做实做细社保卡居民服务“一件事”应用,推出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深化省级“一卡通”,大力推进区域“一卡通”,逐步实现全国“一卡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广泛的社保卡服务。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近日,人社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请问,将从哪些方面推进农民工技能提升?谢谢。

王晓君:

谢谢您的提问。农民工是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稳就业、促就业的重点。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农民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我们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面向广大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下一步,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推动《意见》的贯彻落实:

一是进一步促进培训就业工作融通。充分摸排分析农民工知识技能基础、求职就业意愿和技能提升需求,分类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推动用工企业与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对接协作,开展企业订单、定向和项目制培训,促进培训就业一体化发展。

二是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培训。支持各类企业对新录用农民工和在岗农民工开展培训,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并直接组织其培训,而且承担培训成本的,可以按规定将培训补贴直补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

三是进一步引导农民工参加培训。及时公布、更新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录和机构目录,方便农民工按需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和培训机构,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强化零工市场即时快办服务,为零散务工的农民工提供短期实用的技能培训。

四是进一步优化培训服务管理。加强部门协作,促进培训政策衔接融合,优化补贴申领流程,提升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和经办服务效率。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促进农民工及时了解、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期人社部提出了一系列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措施。请问,这一揽子措施有什么特点?将如何推进落实?谢谢。

运东来:

谢谢您的提问。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强化人社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政策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升创新发展能力。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举措,强化民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或“直通车”,畅通民营企业技术人才评价渠道。将相关人员纳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推荐选拔范围,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二是突出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就业创业等各项涉企政策,强化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导向,健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实施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强化民营企业公共就业服务。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扶持民营企业创业发展。

三是突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强化涉民营企业劳动争议仲裁办案指导。优化劳动保障监察服务,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四是突出社会保险惠企支持,增强利企减负实效。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民营企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发挥工伤保险降风险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立足部门职能职责,建立常态化服务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深化涉企“一件事”集成改革,有序衔接公共服务,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努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提高民营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谢谢。

陈峰:

提问到此结束。再过10多天,我们将迎来龙年春节,在此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身体健康、事业顺利、龙行龘龘。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

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安排
(2024年1月)

一、就业

工作进展情况: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一是稳就业政策有力有效。及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延续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拓展吸纳就业补贴范围,优化稳岗返还政策,实施稳岗扩岗专项贷款,重启一次性扩岗补助,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失业、工伤保险援企稳岗,为企业减少成本超过2000亿元。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过1000亿元。二是重点群体就业基本平稳。对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稳定扩大公共部门岗位规模,募集见习岗位超百万,加强困难毕业生专项帮扶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帮扶,稳定就业水平。2023年招募“三支一扶”计划人员4.2万人。对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组建区域劳务协作联盟,举办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促进有序外出和就地就近就业。2023年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397万人。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畅通失业登记渠道,

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加强就业兜底帮扶,实现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2023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2万人。三是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增强。组织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等专项培训计划,遴选发布首批59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着力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全年补贴性培训超过1800万人次。四是就业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持续打造“大数据+铁脚板”的就业服务模式,各地普遍建成省级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就业信息平台,高频率开展“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1万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加速布局,3200余家零工市场规范化水平有效提升。五是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发展。颁布施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发布网络招聘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举办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开展会、展、赛、聘四个专项活动,签约项目294个。新建青岛、柳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办国聘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品牌活动。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启动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推动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向中小企业延伸,挖掘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就业空间,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二是健全就业服务培训体系。以数字赋能和基层治理为牵引,推出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样板间,建设规范化零工市场,加密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推进农民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三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力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岗位,强化困难毕业生专项支持,健全青年乡村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脱贫人口、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实施困难人员分级管理服务。创新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四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制订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管理规定,推进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开展好市场化促就业系列品牌活动。

二、社会保障

工作进展情况: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66亿人、2.44亿人、3.02亿人,同比增加1336万人、566万人、1054万人。全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92万亿元,支出7.09万亿元,年底累计结余8.24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一是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稳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有序,先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23年底,参保人数731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实现。二是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等各类失业保险待遇976亿元。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2577万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困难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三是基金监管和投资运营不断加强。出台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约谈暂行办法等。部署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促进合规运营。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截至2023年底,投资运营规模1.86万亿元。四是经办服务持续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条例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推动经办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打造惠民生、暖民心社保服务品牌。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79亿人,其中9.62亿人领用电子社保卡。各地普遍开通人社领域95项社会保障卡应用,推出更多民生服务“一卡通”应用。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持续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推动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增加个人账户积累。二是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宣传贯彻社保经办条例。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开展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三是扎实推进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推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推出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三、人才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汇集超过2550万条职称评审数据,实现跨地区在线查询核验。制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称评价办法。修订新闻记者、设备监理师、精算师等职业资格制度文件。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近年累计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3000多人。累计遴选3.3万余家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年超过120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印发国家职业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23年版),颁布56个国家职业标准。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不断加强。举办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6200多个团队、2.5万人报名参赛,产生金银铜奖328个,举办首届全国博士后揭榜领题现场对接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香江学者计划等重点项目,全年新招收博士后近4万人。新设一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完成新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深入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重点留学回国项目,优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遴选公布第二批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600余家。三是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实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举办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搭建切磋展示平台,营造了技能就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良好氛围。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技能领域职业(工种),支持建设11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39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深入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四是外国专家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与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两证联办”,完善外专服务保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优化政策措施,加强联系服务。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部署开展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推荐。做好博士后重点项目实施工作。研究推进律师、政工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制订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优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服务和指导。推进分类分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二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开展第十七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实施“技能强企”行动。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发布新职业,动态调整职业分类。推进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做好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参赛工作。办好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三是做好外国专家服务保障工作。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外国人才聘用、薪酬、职称等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联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四、劳动关系和工资收入分配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组织开展第一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推荐评选。加强劳动用工指导,开展劳动用工“查风险、强协商、保支付、促和谐”专项行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有关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出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劳动规则公示等指引指南,引导企业积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二是加强和改进企业工资宏观指导调控。指导地方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开展2023年企业薪酬调查和制造业人工成本季度监测,发布薪酬调查信息。持续推进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三是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仲裁扎实推进。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加大协商调解力度。开展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建设专项行动。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优势,合力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四是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建设,优化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坚持常态化监管执法。向社会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规范开展欠薪失信名单管理。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压实属地和部门责任。自2023年11月10日至2024年春节前,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强化对欠薪问题的专项整治。开展“春暖农民工”“薪暖农民工”“城暖农民工”等专项服务行动。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强化劳动关系协商协调。加强企业劳动用工指导,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和相关指引指南落实。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和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点。二是促进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持续推进在线诉调对接,加强裁审衔接。指导各地建立新就业形态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三是深化根治欠薪。扎实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优化农民工工资监控预警平台。开展省级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加强智慧监察建设。组织开展2024年“春暖农民工”专项行动。

五、公共服务

工作进展情况:一是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推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梳理、调整拟保留的证明事项清单。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探索打造不同层级各具特色的人社优质服务“样板间”。深入开展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提高差评整改效率。二是数字赋能成效明显。完成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创新提升行动,全面推进数字人社建设,各地形成382个应用场景。优化线上服务流程,持续推进人社服务“一网通办”。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渠道,开通154项全国性服务,全年服务156亿人次。全国12333热线全年接听总量约1亿次。积极推广“辅助帮办”“全程代办”,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暖心服务。

下一步工作安排:一是推进数字人社建设行动,持续拓展全国性线上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更多人社服务实现“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二是优化人社公共服务。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动态调整和落实办理个人事项和企业事项清单。完善人社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做好人社政务服务“好差评”和优质服务“样板间”建设。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