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06年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把扩大内需重点放在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上,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扩大消费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机制的根本出路。我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活力,得益于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近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即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种原因,经济增长这三大动力存在明显不均衡甚至是失衡状况,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持续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货币调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长动力的这种失衡状况,导致重大经济关系失调,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加大。改变这种失衡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次,扩大消费是体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搞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服务,创造更多财富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和文化等事业,营造更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许多为投资而投资、为生产而生产、资源大量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扩大消费,才能不断提供和增加最终需求,为生产建设找到出路和开拓新的空间,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再次,扩大消费是实现2006年经济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在投资方面,2006年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从目前情况看,投资规模仍然过大,新上项目过多,投资扩张的体制机制性因素依然存在,2006年还要防止投资过快增长反弹。而且,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要严格控制,其投资需求将会下降。同时,2006年出口要在这两年高基数上再快速增长,也有很大难度,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相对减弱。在上述情况下,要应对和弥补因投资、进出口可能出现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增加总需求并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实现2006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近些年来,我们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在保护和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7年的2.73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4.1万亿元,2005年达到6.72万亿元,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比上年增幅提高1.8个百分点,增幅较大。但与近几年投资、进出口连续高增长相比,消费增长也还是比较低的。目前仍存在不少影响和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收入增长还比较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严重制约低收入居民消费;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增加,制约即期消费;消费环境不健全,抑制增加消费和消费升级;消费供需结构不衔接,供给不适应需求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工作报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2006年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多渠道增加城乡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市困难居民的收入。二是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要从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入手,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大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步伐。三是加强流通基本设施建设,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重点是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四是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继续抓紧清理、修订抑制消费者的不合理规定和政策,尽快研究调整现行消费税,积极拓宽信贷消费领域,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五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提倡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引导城乡居民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和健康消费,形成消费的良好习惯与社会氛围。(国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