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努力,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各方面的工作推向前进。
一是要充分认识做好西部地区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和艰巨性。要清醒地看到,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第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进展缓慢,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很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尤为艰巨。第二,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仍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大多数贫困地区远离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现有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老百姓出行依然困难。第三,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水资源短缺矛盾依然突出,农牧民饮水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第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历史欠账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子女上不起学或因学返贫、看不起病或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第五,重点建设资金需求大与投资供给来源缺乏的矛盾日渐突出,虽然国家每年用于西部建设的资金比重未减,但由于国债建设资金减少发行,绝对量己明显减少。总的来说,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做好西部地区开发工作任重道远。
二是进一步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精神,抓紧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和《西部地区重点区域开发规划》,力争西部大开发在“十一五”期间取得新的进展。要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等方面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抓紧建立西部大开发长期稳定建设资金渠道,增加政府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西部大开发建设资金。进一步推进人才开发和法治建设,改革用人机制,合理引进外部人才,积极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保障。编制好《“十一五”期间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东部省市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好“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工程”和“高层次专业人才援西工程”。加快《西部开发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制定工作,把西部大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事关西部大开发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是西部地区长远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强,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改革投资体制、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加大建立西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力度,使之成为完善我国整个交通运输网络的着力点。公路方面要重点加快“五纵七横”国道西部路段和西部省际干线公路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油路到乡”、“公路到村”工程。铁路建设要以促进东中西互动、扩大西部路网覆盖面为重点,组织实施东西部通道建设、西部区域铁路通达和大型铁路枢纽建设等重点工程。民航方面要在完善西部中心城市等区域枢纽机场的同时,加快重点旅游区支线机场的建设,逐步解决边远地区及地面交通不便地区的空中交通问题。进一步加强内河重点口岸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工作。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统筹安排各种水利工程,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集中力量和资金安排好一批供水、供气、供电和环保等工程,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继续以搞好“六小工程”为主,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努力改善西部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
四是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把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以公司带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支持建设一大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畜牧、棉花、果蔬、烟草、茶叶、花卉、中药材等绿色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大幅度提高特色农牧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贮运、售后服务等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农牧业生产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不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科技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力争“十一五”末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在动员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和创业的同时,更要研究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从西部地区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回到西部去,为家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奉献知识才干。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卫生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真正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少生快富”,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方式和途径。
六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要紧密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深化企业、金融、投资等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资本市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把西部地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与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依托重点工程、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更多地引进境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重组和我国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从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国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