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把加快科学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要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要加快推进科学院所的分类改革。基础研究、重要公益研究类的科研院所,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国家要稳定支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要公益研究。继续推进面向市场的应用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工作。目前我国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已基本完成。原中央部门所属的376个院所、地方省属800多个院所已由政府直属科研事业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要推进这类科研机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防科技体制改革,重要的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机制,这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健全科技资源社会共享机制,提高国家动员和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一要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二要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要向国内企业开放,特别是在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要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公共科技成果,要向企业开放。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三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四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国家要在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上给予更大支持。
启动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解决资源环境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以信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的集成创新为核心,开发一批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装备,尽快改变我国在这方面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成套装备基本依靠进口的局面,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要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加强粮食与食物安全、重大传染病防控、创新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提升相关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要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以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海底资源勘探和深海技术等为重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要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在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同时又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的领域,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进行前瞻性部署,力争取得突破。
抓紧制定和落实激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购买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完善相关金融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继续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加强对重大技术和装备引进的管理,防止盲目重复引进。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要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2006年中央财政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国研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