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质检总局对质检系统行风建设高度重视,狠抓了乱收费、乱罚款、乱评比、乱办班、乱发牌匾和其他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力治理整顿乱办班。2005年,质检总局把治理整顿乱办班作为重点工作,按照“五个坚决取消”、“两个坚决纠正”的规定,对各类培训班进行清理,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逐一审核,取消各类培训班539个,减少预培人员7万多人次,减轻企业不必要的培训负担1700余万元。质检总局还组织力量对12个省局治理乱办班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制订下发了《关于巩固治理乱办班成果进一步规范培训办班秩序的意见》,对举办培训办班提出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
严肃名牌评选纪律。为了在评选名牌、免检产品工作中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质检总局制订了名牌产品评价工作“十严禁”的规定:一是严禁质检系统有关单位、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委员会组成单位以及有关中介组织借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的名义,搞各种形式的宣传、赞助、排序、推荐等活动,禁止向申报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二是严禁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接受申报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的礼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到申报企业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三是严禁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参加可能影响评价公正性的宴请、娱乐活动;四是严禁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在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期间到申报企业考察、咨询、讲课;五是严禁参与评价的专业委员会成员向外公开本人和其他评价人员的身份,并不得以此身份为个人和所在单位谋取利益;六是严禁与申报企业有关的、可能会影响评价公正性的人员参与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七是严禁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违反保密协议,泄露有关评价信息;八是严禁泄露参评企业的商业和技术秘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九是严禁参与、庇护申报企业弄虚作假,严格审核申报材料、数据,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十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干扰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
大力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质检总局把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作为依法履行职责、从严刹风整纪的重点来抓。建立健全了“统一领导、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严肃处理了一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2005年全国质检部门共查处制假案件18万余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33亿元,打掉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窝点”2178个;加强了对进出口食品和农副产品的监管,全国各口岸截获有害生物2427种8万多批次,进口食品不合格检出率同比提高3%;采取有力措施严防严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置苏丹红、孔雀石绿、含甲醛啤酒等食品突发性事件,较好地维护了食品安全和国门安全。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质检总局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2005年压缩了22个原计划召开的会议和37个出国(境)团组,发文总数明显减少。为了解决文件多的问题,质检总局加快办公自动化进程,采取网上办公、网上传输文件、为总局领导配备电脑手写板等措施,切实提高办文效率。为了减轻直属单位和基层的负担,质检总局对机关借调人员进行重新审核,清退了一批借调人员。为了解决接待多的问题,质检总局制定了总局党组成员下基层公务接待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公务接待工作,要求在总局党组成员下基层考察或调研时,一律轻车简从。
截至2005年底,质检系统有9个单位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16个单位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300个单位被评为省、市、县级文明单位。在各地组织的行风评议中,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质检部门的满意率逐年提高,2004年比2003年提高5.7个百分点,2005年又比2004年提高2.5个百分点。(质检总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