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2003年,台湾岛内政局动荡加剧,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围绕2004年“总统”选举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为煽动民粹,拉抬选情,陈水扁大肆炒作“一边一国”、“公投制宪”等“急独”议题,全力推动“公投立法”。
1.“连宋配”提前成局。年初以来,国民党和亲民党就积极推动两党弥合分歧、营造合作的氛围。2月14日,连战和宋楚瑜发表《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两党共同声明》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两党推动‘国亲政党联盟’备忘录》,决定由连宋搭配参加2004年“总统”大选。“连宋配”提前成局,大大地提振了泛蓝军心和士气,民调一度显示连宋支持度高达50%,领先陈水扁20多个百分点。
2.台当局高层人事重大异动。1月21日,陈水扁任命邱义仁为“总统府秘书长”,康宁祥任“国安会秘书长”,林中斌任“国防部副部长”,邓祖琳任“退辅会主委”。这些高层人事调动是陈水扁为大选连任的重要布局,重点是让以谋略见长的“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转任“总统府秘书长”,以便统领“府院党”三方资源,为陈水扁的2004年连任之路总掌选战兵符。
3.陈水扁与李登辉及“台联党”合流全力推进“台独”。2003年,陈水扁撕下“新中间路线”的假面具,与李登辉及“台联党”大肆炒作“急独”议题。陈水扁明确将2004年的“总统”选举界定为“一边一国VS一个中国的决战”,不断抛出“一边一国”、“公投”、“制宪”、“正名”等“急独”主张,并将之扭曲为岛内的“主流民意”。李登辉始终站在“激进台独”活动的第一线,鼓吹“改名台湾国,制定新宪法”,全力推动“公投立法”。并先后组织发动“9·6台湾正名运动”大游行及“10·25公投制宪”大游行,纠集“李登辉之友会”等120多个独派团体组成“全台挺扁总会”,全力为陈水扁辅选。
4.“公投立法”在当局的大力推动及在野党的妥协下完成。“公投立法”是民进党实现“台独”的重要手段和目标。出于拉抬选情及推进“台独”的双重目标,台当局不顾岛内外的强烈反对,开始全力推进“公投立法”。陈水扁在7月26日的“世台会”上声称,“将在2004年3月20日就重大议题举办全民公投”,在9月28日民进党党庆上公开宣称,“2003年完成‘公投立法’,2004年完成第一次‘公投’,2006年‘公投催生新宪法’”。由于泛绿阵营持续炒作“公投”议题,并将反对“公投”的泛蓝阵营扣上“反改革、反民主”的帽子,迫使泛蓝阵营不得不调整反“公投”的立场,转而积极主动地主导“公投立法”。11月27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了泛蓝主导的“公民投票法”。尽管该法对“公投”的适用范围及审查程序作了较严格的规定,但其给两岸关系未来的发展仍投下了一个重大的变数。11月29日,陈水扁援引“公投法”第17条的规定,公然宣布要在2004年3月20日举办所谓“防御性公投”。
5.国亲联手赢得花莲县长补选。8月2日,被岛内朝野视为2004年“总统”选举前哨战的花莲县第十四届县长补选结果揭晓,国亲两党“共同推荐”的国民党籍候选人谢深山以51.4%的得票率,大胜挟“府院党”强大辅选机器的民进党候选人游盈隆。
6.民进党内部围绕“副总统候选人”问题展开激烈的卡位战。以“新潮流系”及“正义联线”为首的主流势力全力推荐台北县长苏贞昌参选。以谢长廷为首的部分实力人士出于维护党内现有权力平衡的考虑,则力挺吕秀莲。吕秀莲在年初以来也频频出招,向陈水扁施压,甚至利用李登辉等岛内“急独”势力逼陈挑选吕搭档参选。经过多方权衡,陈水扁最终在12月11日正式宣布组成“陈吕配”。
经济
2003年,台湾经济总体上呈现“外温内冷”的格局,外销订单与出口呈现较高增长,特别是对大陆的出口成为带动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的主因。另一方面,内部需求仍显不足,民间投资持续下降,民间消费低增长,影响到经济复苏的力度。2003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3.24%,同时,失业问题依然严重,通货紧缩仍在持续。
外贸出现结构性调整,工业生产呈现中速增长。2003年台湾外贸出口总额为1442.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4%。外贸进口额1272.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1%。对祖国大陆的出口增长迅速,全年对祖国大陆出口金额353.5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另外,1-10月份,外销订单金额达139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8%。出口总额与外销订单的差距扩大,及祖国大陆、香港占台湾外销比重的上升,显示“台湾接单,大陆出货”的趋势更加明显。2003年,台湾工业生产趋于回升,全年增长超过5%。
外商对台投资衰退幅度缩小,台对外投资扩张。台湾投资环境依旧不佳,2003年外商对台投资继续下降,但衰退幅度缩小。1-10月,外商对台投资865件,投资金额24.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6.4%与8.5%。台湾对海外投资呈现两极趋势。一方面,台湾对大陆投资持续增加,1-10月投资件数为1478件,投资金额35.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0.2%与17.5%。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以外地区投资继续衰退,同期投资项目587件,投资金额25.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26%与0.3%。
失业率偏高,通货紧缩仍在持续。2003年,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诸如“公共服务扩大就业方案”等改善失业状况的措施,但由于经济大环境不好,失业率仍偏高,全年的失业率为4.99%。台湾已连续第3年出现通货紧缩,前三季度消费者物价指数下跌0.37%,11月再下跌0.45%。全年衰退0.28%。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加上台湾内部投资与消费下降,是加剧物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外资投入带动股市上涨,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2003年上半年,台湾股价指数在4500点上下浮动。第三季度开始,股市出现持续上涨势头,10月后涨到6000点左右。股市的大涨,主要靠外资进入推动,2003年外资持股占台湾股市总值的25%,总额达580多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150亿美元。房地产市场也在实施土地增值税减半征收、提供巨额低利房屋贷款与推动“不动产证券化”等政策刺激作用下,出现回转。新楼盘不断推出,价格开始上扬,租售市场趋于活跃。
金融机构呆坏账比率下降,财政状况持续恶化。2003年台湾当局加大了金融改革,金融机构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呆账坏账比率下降,经营情况有所改善。同时,财政形势持续恶化,一方面,台当局为刺激经济,鼓励产业发展,采取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税收大量减少,2003年全年税收短缺1000亿元新台币。另一方面,台当局在选举因素考虑下,大开社会福利支票,支出增加。2001-2003年财政赤字合计达7000多亿元新台币。政府债务余额也大幅增长,2003年一年超过3.4万亿元新台币。
军事
2003年是台湾军事处于二代兵力建构完成后调适的一年。通过实施“军事事务革新”评估,着手启动军务革新;通过调整防卫策略,企图建立三军“攻击性武力”,目的是“先发制人”;通过军事演习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和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在提高“国防自主”能力的思想指导下,加快新式武器研发步伐。
实施“军事事务革新”,拟定10年建军构想。2月初,台“国防部长”汤曜明宣布,台军正在进行的“军事事务革新”研究评估已规划完成。“革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与“精进案”相搭配,至2006年底结束;第二阶段由2007年至2011年,完成全面转型,使台军成为“联合部队”组织形态的最终目标。同时,台军方还提出了要朝着“减少指挥层级、争取指挥速度、摒弃本位观念、发挥联合战力”的“国防军”方向发展的思路。
防卫策略由“反制战略”明确转向“先发制人”。自2002年以来,台湾建军备战思维已明显朝“攻击性防御”方向发展。陈水扁当局声称要对祖国大陆发动“第一击”,实施“境外决战”。10月8日,汤曜明在“立法院”答复询问时称,尽管台军“绝不会主动挑衅”,但“若中共犯台意图已十分明显”,台军“不一定要等对方先动手,不排除先对大陆军事目标进行攻击”。为此,台军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毒蝎计划”,主要手段是研发能打到大陆内地的巡航导弹,加紧购入美国批准的8艘柴油动力潜艇,建立三军攻击性武器及部队,发射“华卫二号”卫星等。
对外军购。2003年,台湾对外军购方法多样,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突破,且其所购武器已呈现出“高技术化”倾向。当前,台美军售活动已进一步公开化,台湾当局还想方设法同其他国家的军火商拉关系,企图“多交几个朋友”。2004年度台开出了77.5亿美元的军事预算,还准备出资1100亿新台币,加速向美国购买远程预警雷达和“爱国者”3型导弹系统等。
军事演习。2003年台军的各种军事演习共有100多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有“汉光19号”三军联合作战演习、“万安”演习、“联兴90”操演,以及陆空、陆海联合操演,防空、反舰导弹实弹射击等。由于受到“非典”及岛内外局势的影响,2003年的“汉光19号”军演虽为历次演习中规模最大、兵力最多、层次最高的一次,但因日程不断变更,事故连连,而遭到了舆论的严厉指责。
武器研发速度加快。台湾当局在提高“国防自主”能力的思想指导下,加快了新式武器的自主研发进程。目前已完成和正在研发的武器装备主要有:自行研制的“光华6号”新一代导弹快艇已正式成军服役;台在完成“超空化潜体之阻力试验”的基础上,将成批生产超高速鱼雷;“中山科学院”下属两个研究室分别以“擎天”和“天弓”为名,各自展开中程攻陆导弹的研发;针对美售台8艘潜艇迟迟无法落实的现况,台军方还强烈要求美向其提供潜艇制造技术,由台自行制造。
对外关系
2003年,陈水扁以捞选票为目的,以突发事件为突破口,不遗余力推行“实质外交”。相比2002年的“四处放火”,台当局2003年的“外交”策略是“由攻转守”,把重点放在巩固既有“邦交”上。
在对美关系方面,一方面,台高层官员赴美日益频繁,双方军事合作越加密切。上半年台当局接连两次派“国防部副部长”访美,美2003财政年度《外交关系授权法案》中也规定,美将视台为“等同非北约国家”,同意台“副总参谋长”以上级别高官每年至少一次到华盛顿咨商军售事宜,使美台军事高层交流制度化。10月底陈水扁在“出访”途中过境美国,也使美国较大幅度地放宽了陈在美活动的限制。另一方面,陈水扁以“公投”为核心全力推进“台独”,并置美多次“关切”于不顾,强行举办具强烈挑衅意味的“防御性公投”,迫使布什不得不公开表示“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任何行动”,美政府内部对陈推动“台独”的疑虑增加,台美关系互信程度降低。
在对日活动方面,台当局以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等名义不断派高层官员赴日活动,开展所谓“政党外交”、“议会外交”、“学术外交”,并大量邀请日议员访台。8月18日,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到日本活动。12月15日,台当局邀请日本前首相森喜朗访问中国台湾,并为他在2001年任首相期间为李登辉核发日本签证而颁赠勋章。但出于维护中日关系大局的考虑,日本政府尚不敢公开大幅提升台日实质关系,并拒绝与台湾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明确表示不支持台“公投”。
在对欧盟及中美洲等国家活动方面,台当局将欧盟视为2003年的“外交工作”重点。7月,陈水扁之妻吴淑珍借故宫文物赴德国展览之机前往柏林参加开幕式,并走访意大利、梵蒂冈等国,推行所谓“文化外交”。8月,台在斯洛伐克首都设立“驻斯洛伐克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2003年陈水扁、吕秀莲先后拿着“经援大饼”赴中南美洲进行“固邦之旅”。8月8日,台与巴拿马达成中国台湾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FTA)”,8月21日,台湾花巨资请来部分“友邦国家的首脑”,在台北召开了第四届“与中美国家高峰会”。11月17日,台湾当局宣布与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建立“外交关系”。
在谋求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方面,台湾当局将非典疫情视为挤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良机,派人四处游说,并以金钱为诱饵,要求其“邦交国”提出所谓“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提案。5月19日,WHA以主席裁决方式做出决定,拒绝将该提案列入临时议程。8月5日,台湾又怂恿其15个“友邦”向联合国提案,要求联合国大会审议“台湾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9月17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上,台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第11次被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