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窝镇地处天津市西南部,距市中心10公里,全镇总面积44.5平方公里,耕地2.6万亩,辖16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1995年以来,全镇实施“三集中”(即工业向小区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人口向新建镇区集中)模式,目前,镇区集中工业企业达182家,占全镇工业的87%;集中土地1.64万亩,占全镇耕地总数的62%;镇住宅小区集中住户5180户,占农户总数的74.6%,先后被国家建设部、国家体改委等十一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全镇发展和建设的特点是:
——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培植出一批以染料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橡胶制品和金属制品为主的镇办集体工业企业152个,其中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38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11个。全镇90%的农民劳动力在镇办企业上班,对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富得快,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该镇拥有举足轻重的几大骨干企业。全国百强企业宏发集团生产的“凤羽”牌硫化青畅销国内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长城化工厂以市优产品“蓝豚”牌吐氏酸为龙头的产品规模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二分之一。津津制药厂的高科技产品螺内脂,质量达到了FDA国际质量认证标准。这些产业成为了支撑小城镇发展的生命线。
——编制规划比较超前。1995年,委托天津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全镇总体发展规划,将张家窝镇定位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新型田园式小城镇。该设计规划在全国小城镇设计评比中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镇域、镇区和起步区详细规划,中心镇区由4平方公里生活区、9平方公里工业小区、2平方公里农业高科技园区及5平方公里的预留发展用地组成。
——投资引导比较成功。实行人口向镇区集中,关键是农民在经济上划得来。据测算,农民建一所标准的100平方米砖瓦房,约需承担全部费用8.3万元,而购买小城镇住宅楼每100平方米约需11.5万元,由镇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的优惠和补贴,实际购房费用只有4-5万元,有的村厂还补助1-2万元,群众到小区住楼比自己盖平房还要便宜,觉得划算,购房积极性高。
通过企业、土地、人口这三种现代农村最主要要素的集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集聚效应,给张家窝镇带来巨大变化:
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
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亿元,财政收入7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元,城镇化率达到了70%。建成了面积3800平方米的宾馆式老年公寓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建成了高标准的幼儿园、两所各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达标小学和一所由市教委命名的全市首批3A 级完全中学。2002年,又建起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张家窝广场,完善了保障体系,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
转移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二、三产业就业的职工人数达9500人,占总劳动力的95%以上。其中,在镇区工业企业就业6000多人,从事三产服务业的2200人,从事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的300人。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2元,比进行小城镇建设前增长了2倍。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二、三产业,还通过农地流转集中从每亩土地中获得500-1000元的租金收入。
提高了农业经营规模和水平,促进土地集约使用
全镇集中1.64万亩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占总耕地面积的62%。并成立农业服务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购置大型农机具等1491台套,购买了4架农用飞机。全镇百亩拥有农机7.5台,农机总动力达12048千瓦,百亩农机动力60.24千瓦,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规划了“万亩果园”和“8个专业养殖小区”。目前“万亩果园”建设已达5400亩,肉鸭、肉牛、猪、羊、鸡、面包虫等专业养殖小区已经建成。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引资40万美元发展花卉产业,引进花卉蝴蝶兰,产品全部出口美国。
全镇加强规划用地管理,盘活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废弃地、盐碱地、打谷场建住宅小区,可腾出土地5500亩。
带动了招商引资和工业产业升级
规划的9平方公里工业小区,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具备招商条件。先后有50家企业在小区注册,其中外资企业12家,内资企业38家,协议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协议利用内资10亿元人民币,出租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民营工业已有20多家个私企业在小区建厂,近20家企业已交完订金,准备投资建厂。同时,砍掉了40多家能耗高、污染大的小企业,投资1亿多元治理了规模企业的污染问题,达到了国家规定污水排放标准。
开拓了农村市场
张家窝村和董庄子村建立了2个封闭市场,内设1400多个摊位。在镇区内,建有购物超市、各种特色商店、名牌专卖店以及餐饮、美发美容等设施100多个,镇区住户不出社区就能购买到丰富的商品,享受到满意的服务。第三产业已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
镇区内户均居住面积达13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41平方米。镇区公建设施达10万平方米,硬化道路8.8万平方米,上下水、供热、天然气、通信、有线电视管道达7万延米。小区绿化率达到了40%,实现了绿色生态小区标准。计算机宽带网光纤到楼,五类线入户,不少家庭拥有了电脑,实现了不出家门上网冲浪。自来水入户率、集中供热率、燃气供气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了100%,百人电话普及率达40%。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逐渐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向现代的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