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镇地处浙江沿海东部,北濒象山港,毗邻宁波机场、北仑港深水码头,沿海国道线象山连接线贯穿全境。全镇面积153平方公里,下辖51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2个手工业社,5.2万人口。200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5.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1.0亿元,财政收入1.0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025元。
西周镇依山傍水,区位优势,资源丰富。10万亩的山林和2万亩的浅海滩涂围塘面积,盛产竹木笋茶果,鱼虾贝蟹藻,特别是近年来,镇委、镇政府积极鼓励农业投入和开发,海水养殖发展迅猛,现已有2万亩海水池塘,养殖对虾、青蟹、梭子蟹、大黄鱼等近30个花色品种,是象山县西部万亩海水养殖基地,也是水产养殖大镇。山区经济综合开发进一部推进,已形成鲜笋蔬菜、高山羊城、柑橘、茶叶等多种商品基地。
近年来,西周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成功之路。目前拥有各类工业企业500家,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3家,亿元以上企业2家,县实力型企业6家,县潜力型企业5家。华翔集团为全镇龙头企业,是国家大型企业,2003实现销售25亿元。全镇形成了以汽车配件为龙头,消防器材、低压电器、塑模具、食品机械为支柱,系列窗轨、电线电缆、电力器具、包装纸板为依托的产业群,产业结构合理。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目前,共引进企业28家,其中建成投产16家,正在动工兴建7家,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2003年工业产值突破3亿元,园区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位于该镇西首的象山机电工业园区,紧依沿海国道线主干线象山连接线,是县政府批准的四大县级园区之一,它的前身是象西工业园区,成立于2000年12月,一期规划面积0.8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5.15平方公里。到2004年6月,机电工业园区引进落户企业30家,其中建成投产19家,正在动工兴建8家,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上半年工业产值突破5.9亿元,园区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机电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350万元,园区内的供电、供水、电信、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到位,道路框架也已形成四纵二横的干支格局,路面的硬化面积达到23457平方米,道路绿化工程也已展开。园区以其日趋优化的投资环境吸引着海内外客商,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实现西周经济跨越式发展,是西周镇近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2003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0亿元,500万以上企业实现销售14.6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协议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引进内资5000万元。
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投资1.4亿元,完成城东工业园区和象西工业园区一期开发,引进以华翔为代表的落户企业16家,开发面积800亩,象西工业园区成为首批国家级企业科技示范园,象西工业园区二期开发500亩,已有11家企业落户,其中昊光线缆、华伟橡塑、恒富汽配和东海不锈钢等4家企业陆续建成投产。
技改投入连年攀升,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今年全镇1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达30个,计划技改投入2亿元。其中,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设胡桃木高级汽车内饰件项目,宁波华众塑料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打造“模具城”,华翔集团陆平机械厂投资3600万元,进行特种车辆改造。目前,华翔集团被列为首批国家级C2MS工程应用实验单位,华翔的汽车缓冲止位块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产品,灵象、天弘等公司的10种产品在全国发明博览会上获金银奖。
加强科企协作,大力培育产业优势。以市科委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依托,西周镇建立了全市首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站,开展工业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积极组织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与10家科研院校建立稳固的协作关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企业素质建设,共有15家企业获得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
全镇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镇区有变速电网50万伏的输变电站,境内有库容量在1000万方以上的平潭水库,隔溪张水库已建成蓄水,投资2.5亿元的上张水库、投资210亿元的乌沙山电厂已全面开工建设。交通便捷,沿海国道主干线象山连接线贯境而过,已进入宁波市一小时经济圈。海上国内航线抵达大连、上海、宁波、厦门等各大城市,国际航线达日本、韩国等地。
镇内文物景点较多,镇南蒙顶山以春夏常有云雾蒙罩其顶而得名,海拔584.9米,素有“登蒙顶山而众山小”之说,是旅游和避暑胜地。嵩溪庆丰桥、淡江欧阳桥均建于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西侧望柱柱面刻有花卉鸟兽等,饰雕完好,工艺精湛。
今后一段时期,西周镇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工业重镇”的战略决策,以建设“省级现代化中心镇”为目标,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努力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西周镇将成为璀璨的城镇之星,为象山添光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