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
长河街道位于钱塘江南岸,隔江与杭州老城区相望,是钱塘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长河街道1995年前隶属于浙江省萧山市,后归属杭州市滨江区。2003年,滨江区与杭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合并后又隶属于杭州市高新(滨江)区。2003年12月18日撤镇建街道。
长河街道下辖9个行政村,现有人口38824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2人。全街道总面积29.1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6250亩,其中耕地7258亩,林地2876亩,水面2010亩。长河街道位于杭州市南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基础设施相当完备。著名的钱塘江紧贴其北,得水运水利之便;浙赣铁路穿境而过,铁路运输十分方便;104国道贯穿境域南北,成为街道内企业的主要运输通道;人工运河——北塘河起始于境内,既得舟楫之便,又得灌溉之利;古代交通命脉——萧绍运河亦在境内起步。境内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街道属山一村,被联合国首批命名为环境生态保护全球500佳;境内水域白马湖正在被开发成为休闲旅游胜地。
近年来,长河街道经济社会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2003年全街道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9.40亿元,比上年增长36.6%;财政总收入6687万元,比上年增长22.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776元,比上年增长6.1%。长河街道先后被省市评为浙江省新农村镇、浙江省百强乡镇、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浙江省平安乡镇、杭州市平安乡镇、杭州市经济强镇、杭州市“东海明珠”镇、杭州市“六好乡镇党委”等。
经济概况
全街道经济连年保持高基础上的高增长。2002年,全街道工业产值达到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2003年,全街道工业产值达到48.3亿元,比上年又增长37.9%。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02年全街道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1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7.7%;2003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7.23亿元,又比上年增长19.1%。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2年全街道工业利润达到6630万元,比上年增长47.3%;2003年,实现工业企业利润9262万元,又比上年增长39.7%。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注重高投入,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2003年又增加强优重点企业3家,总数达到29家;全街道工业技改投入资金达到2.43亿元,比2002年增18.8%;注重工业园区建设,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园区一期进园7家企业已经投入生产。二期园区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华业高科技产业园一期3.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经全部招租完毕。
农业在发展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发展。2003年实现农业产值1.1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传统农业继续转移,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都市型农业已经开始成为长河经济的新生力量,出现了以白马湖休闲渔村为代表的一批都市农业精品。东江围垦一期578亩土地的整理工作已经完成,农业规模经营的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升温。2003年,中南二期市场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复,正在调整规划定位;全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新型农贸市场——长河生鲜超市已破土动工,2004年底将正式开张营业。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03年,全街道发放职工工资1.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776元;居民在信用社的存款达到5.1亿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城镇建设
随着杭州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长河街道正在努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旧城改造工作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1.91平方公里旧城改造区域规划体系全部完成,“两片两轴五心”的总体布局结构已经形成,改造区块的路网建设全面铺开。区块内136亩房产地块成功拍卖,改变了长河街道房产开发零敲碎打的局面,同时也为今后市场运作、经营城市打下了基础。多层住宅农居点建设继续加快,创建文明街道工作全年共投入创建资金1600万元,完成道路硬化49公里,新建公厕88座,改造小型卫生厕所376座,新建垃圾箱319只,建成4个绿色公园,完成绿化面积8万平方米,新建桥梁2座,健身苑点9处,形成了文明创建的良好氛围。江一、长一村获得了杭州市“卫生最佳村”,江一、长二村被评为市文明村;江三村、塘子堰村和长江精细实业公司、街道成教学校分别被评为区文明村和文明单位。
社会事业
2003年,全街道干部群众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全胜。计划生育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考核指标,全街道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体育事业继续得到重视和发展,成功举办了长河街道第八届农民健身运动会,群众自发形成的一批健身项目正在长河兴起。全民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增强,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江三小学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江二小学已经建成,中小学教育质量继续得到提高。社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天官社区获得“杭州市特色社区”等多项荣誉,中兴社区正在抓紧筹建之中。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街道为5160名劳动力年龄段以上人员每月发放生活补贴150元。全年安置就业援助人员627人,完成就业培训785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2003年刑事案件发案率全区最低,被省、市授予滨江区唯一的省级和市级平安街道。财政统计、科协、统战、残联、民政优抚等社会工作进一步开展,并取得明显成绩。弱势群体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全街道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124户268人的生活保障费按照标准足额发放到位。
发展目标
2004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58亿元,比2003年净增10亿元,利润达到1.1亿元,出口交货值确保18亿元,农业总产值确保1亿元,第三产业确保投入4.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390元,净增就业岗位600个,培训2000人次。多层住宅开工建设25万平方米,安置农户1000户。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工程,预算总投入2.8亿元。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化解矛盾,确保稳定。高度重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加强审计监督,加强集体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