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惠山区正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惠山新城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直接关系到惠山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不仅是惠山新城区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新城区新一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惠山新城区建设中的新课题,对惠山新城区今后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惠山新城区建设从零起步,经过三年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是惠山新城区加快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相对于无锡老城区而言,惠山新城区没有历史负担和体制机制束缚,有利于从起点上提升城市品位,有利于高标准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有利于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使新城区建设成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多给后人留下赞叹、少给后人留下遗憾,是打造惠山新城区的关键。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惠山新城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作、高效能管理,坚持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机制,既要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又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把惠山新城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力强、环境优美、人居舒适的现代化新城区。着重在城市规划、产业支撑、城市建设、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等六个方面认真贯彻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惠山新城区建设。
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将惠山新城区发展纳入依法、规范、有序的健康轨道
惠山新城区规划对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区的凝聚力、辐射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持惠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新城区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正确定位新城区的功能,全面引入人文、科技、智能和生态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编制好新城区总体规划,真正做到“全区一张图”。二是做好重点地区控制性详规。围绕全区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考虑堰桥镇区、开发区和近郊乡镇的规划,全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全局性,凸现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打造城市品牌。三是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坚持按规划搞建设,增强执行规划的严肃性,杜绝规划跟着项目走,避免挖了埋、埋了挖的城市建设通病。四是完善规划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完善规划重大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制度。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必须经过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以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加强产业载体建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同步发展、互动促进。以开发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承接无锡市区产业转移的基地,凸现产业集聚、辐射效应,努力成为集约利用土地、集聚高层次技术人才、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示范基地。以全面发展为导向,走“外引内联,新老并重,大中小相结合”的道路。对外改变招商引资思路,由求量向适当提高门槛、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对内放手激活民间资本,用足用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强力推动全民创业。在发展新兴制造业项目的同时,结合现有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嫁接改造,用新科技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既要着力扶植一批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又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解决区内就业问题。以产业集群为手段,拉长产业链。加快推进汽车和生命科技两大产业集聚,沿着产业链“登门”招商,使汽车和生命科技产业链条得到不断完善和延伸。如在汽车产业发展上,要依靠南汽的整车生产能力,吸引拥有专利和技术的核心配套商尽快落户,通过整车工业吸引和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通过零部件产业发展托起整车工业壮大,尽快形成大规模的汽车产业集群。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广以“CAD/CAM技术、ERP应用”为重点的信息化工程,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实现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关联产业集聚发展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环保再生型企业,提高消化工业固体废弃物能力,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
树立强烈的精品意识,使城市的综合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个大的跨越
新城区建设必须树立强烈的精品意识,切实保证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把商业、交通、住房、娱乐以及工业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综合功能和复合功能兼备的、生机勃勃的整体。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要把水、电、煤气、公交、道路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完善配置与城区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考虑。通过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废气排放,有效改善水质。同时实施城市绿化以及道路、河道等重点部位的绿化建设,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上。社会服务项目空间布局与提升城区功能的关系。以“安居工程”为抓手,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加快构建各个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通过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增加供应,降低建设成本,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同时积极引进建设一批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辐射力的配套设施,加快区人民医院和省锡中堰桥校区分部的建设,大力发展与城市配套的第三产业,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将惠山新城区建成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住宅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崭新城区。开发建设与维护农民权益的关系。依法处理好新城区开发建设中的征地拆迁安置等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由线到网、由点到面的开发建设,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保证群众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又保证新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
运用市场化手段扩大融资渠道,解决好新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问题
惠山新城区建设白手起家,以做好经营城市的三篇“文章”,实现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做好“土地”文章,求得土地收益最大化。建立土地储备中心,完善土地储备机制,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形成“一个口子进,一个池子蓄、一个渠道出、一套班子管”的土地管理机制,对经营性用地项目分期、分批进行招拍挂,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土地存量资产为主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做好“市场”文章,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法人制度、特许权经营、BOT(建设-经营-转让)、BLT(建设-租赁-转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投资资金保值增值,滚动发展。做好“无形资产”文章,盘活城市资产。通过公开拍卖户外广告经营权、公益设施冠名权等,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道路,实现城市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升值的良性循环。
坚持高效能管理,切实提高新城区管理水平
随着新城区产业和人口集聚,建立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城市管理体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统筹管理的新理念,按照“经济发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发展定位,从体制、机制、执法、社区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几个方面把城市管理工作抓好。创新管理思路,理顺新城区管理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建设与管理相统一、局部与全局相统一”的原则,改革目前新城区“区-镇-村”的农村型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相应调整区政府、开发区、堰桥镇和区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对城市管理职能进行统筹组织和协调。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把一些适合于市场化运行的行业,如城市市政、环卫、燃气、绿化、防汛等公用事业,放手让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和管理,加快形成公用事业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加快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能力较强、敢抓敢管的高素质城市管理队伍,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保持环境整洁优美,切实防止违章建设蔓延、公共设施被随意破坏等现象发生。贯彻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落实社区管理。积极推进“村改居”工作,撤销无地村的村民小组,实行社区管理,加强社区建设,使社区真正成为广大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文明创建活动。有步骤地进行文明行为、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增强人们的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养成关心市容市貌和城市形象的良好习惯。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按照现代政府管理的理念,实现由人治政府转向法治政府、由无限政府转向有限政府、由权力政府转向责任政府的转变。二是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积极完善指标考核体系、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建立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和既看数字,又不惟数字的政绩评价标准。三是在决策机制、监督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的、负责任的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和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在决策中既要听取专家意见,也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保障事关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透明、公开和公正,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决策失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