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泽州县
中国政府网
 

    泽州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麓,北依上党、南邻中原、东眺冀鲁、西望长安,晋焦铁路、207国道纵贯南北,晋焦、晋阳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是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连接部、三晋通向中原大地的交通要道和晋城市的近郊县。全县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2.48万亩。辖14镇3乡,633个行政村,1163个自然村,人口52.5万。

 

    泽州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境内发现的高都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两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存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明清各朝代的古建筑、古石刻、彩塑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等。还有“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等名胜古迹和新开发的“珏山风景旅游区”、“龙门风景旅游区”、“李寨自然风光旅游区”和“巴公小康生态旅游区”等旅游资源。全县含煤面积42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0.9%,煤炭储量17.79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左右,素有“煤铁之乡”美誉。另外,适用于发展建材的大理石、石膏、瓷土等矿藏储量也比较丰富。

 

    2001年,泽州县被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泽州县委、县政府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统揽全局,确定和组织实施了“三三三”发展战略,即:抓好绿色农业、生态工业、新兴产业等“三业”经济;启动机制创活、环境创优、党建创新等“三创”动力;实现宽裕型小康县、中西部经济强县、全国一流文明县等“三县”目标,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山西省前列

 

  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6∶51.6∶41.8,农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38亿元、24.2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9%、12.7%。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总收入完成3.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增幅连续两年实现三倍增长,连上3.94%、9.35%、28.5%三个递进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2%。农民人均纯收入3452元,比上年增长9.66%,是近六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二。

 

    农业生产生机勃勃,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突破

 

  泽州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县、山西省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晋城市蔬菜生产基地县。近几年,泽州借鉴陕西杨凌经验,规划了涉及4镇、总面积515平方公里的泽州“小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区,初步完成了8个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和1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任务。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建立良种繁育基地3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成功培育出“泽优一号”优质专用小麦和“泽玉二号”粮饲兼用高产玉米两个新品种,填补了晋城市农作物品种繁育空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成了20万亩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小杂粮、2万亩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了另一面、晋园、恒山饲料、绿野等8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3.5万亩。其中,“绿野”山野菜、“卧龙山”甜糯玉米、“晋园”饮品、“另一面”方便快餐在太原、郑州、北京、深圳等地市场供不应求,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

 

  近几年,泽州县按照“扩大规模、延伸链条、提高档次、增加效益、控制污染”的方针,对煤、铁、铸三大支柱产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在煤炭业发展方面,关闭小煤矿106座,改造扩建30万吨以上骨干矿井7座,建成150万吨矿井1座,煤炭加工企业12个。2003年煤炭产量达到1049万吨。特别是王坡煤矿与天地科技股份公司、中国煤炭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山西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采用国际国内最先进的综采综放技术,煤炭回采率达到90%以上,年产原煤150万吨,占到全县原煤总产量的14.3%,成为山西省单井单面年产量最大的煤矿。在冶铸业发展方面,取缔小冶炼、小铸造企业554个,建成179m3高炉3座,在建179m3高炉6座、318m3高炉3座,占到晋城市100立方米以上高炉总数的80%,生铁产量达到150万吨。同时建成中高档球墨铸造生产线100余条,铸件产量达到80万吨,其中,中高档铸件就占到总产量的40%,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生铁和铸件基地。在壮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泽州着眼长远,新上了思科高岭土、强华铝硅钛、泽远烧烤炭、方正水处理剂、四氧化三锰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项目。思科高岭土产品粒度达6250目,白度达98度,达到了国内同行业最高水平,产品销往沈阳、青岛、广东等地,公司已跻身全国煅烧高岭土企业三强之列。钢岭地稀土合金2003年出口贸易额568.23万美元,占全县对外贸易总额的68.7%,产品主要销往美国、韩国和欧洲等市场。安华牌门锁、晋铸牌铸管、增威牌水泥成为山西省名牌产品。同时,泽州依托境内丰富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独具特色的小康村建设优势,连续开展了两届“泽州金秋小康旅游月”活动,推出了“山(珏山)、水(山里泉)、湾(中国第一湾)”和“小康特色游”旅游品牌,旅游业正在成为泽州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

 

  2003年,泽州县继续实施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吃水困难。着力解决电力供应短缺问题,在完成农村电网和水电自供区电网改造的同时,筹建了曹河、东焦河水电站和高都2×13.5万千伏火力发电项目。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完成了巴马、金铺等6条县级公路和208个村、475公里的“村村通”任务,里程位居山西省第四。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模型以及凤城北路、南环西街、凤城生活小区等基础设施。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完成了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万亩,退耕还林1.7万亩,造林5.5万亩,植树230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7%。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立了县行政审批中心,先后取消审批事项255项,实行了“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以及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理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重点项目专人联系制,为投资经营者提供全程、优质、高效服务。近几年,全县共融资32亿元,美国、菲律宾、斯洛伐克等国家以及北京、福建等地客商和北京科技大学、郑州机械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已加盟到泽州的发展之中。2003年,全县对外贸易额达828万美元,连续五年保持晋城市第一。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狠抓科技教育,2003年,全县共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7个,其中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1项、省星火项目2项;积极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稳步提高,泽州一中连续三年首批本科达线率居晋城市第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年末参加养老保险单位达到130个,参保人数592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4.33万人,农村人口覆盖面达到75%;城乡低保人数达6446人,全年发放低保金29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8650个。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南村镇荣获“全国第二批亿万农民健康活动先进乡镇”称号,孟匠村被授予“国家级全民健康周活动先进单位”。全面开展精神文明连片创建活动。有3个乡镇跨入省级创建文明小城镇行列,20个村、5个乡镇跨入晋城市安全文明村镇行列。开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年”活动,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4.5平方米;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9302户,入户率48.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695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到188户;有3个乡镇、95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小康建设十强县。

 

    2003年,泽州县委、县政府已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到2005年,基本建成宽裕型小康县;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率先在山西省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展望未来,泽州的明天将更加美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