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社会概况
双城县始建于嘉庆19年(公元1814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全市幅员面积3112平方公里,耕地300万亩,总人口80万,其中农业人口60万,辖9镇15乡246个行政村。双城市位于黑吉两省结合部,周边与吉林省的榆树、扶余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阿城、五常、肇东、肇源六市一县相邻,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是省会哈尔滨的卫星城市。双城境内有京哈、拉滨两条铁路,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条高等级公路,松花江航运穿境而过,距哈尔滨国际机场仅30公里。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通八达。
双城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奶牛生产基地
双城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居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年有效积温2700℃-2900℃,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582小时,无霜期135天-145天,年降水量410毫米-520毫米,是以玉米为主栽作物的杂粮产区和种养加协调发展的平原农区。粮豆薯总产连续多年居全国百名产粮大县前五位,黑龙江省首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5亿斤以上。2003年全市奶牛饲养量达到16.3万头,蛋鸡饲养量1100万只,生猪饲养量56.3万头,肉牛饲养量25.8万头,2003年畜牧业产值实现29.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6%。
双城工业基础雄厚
全市形成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机电、纺织、化工为主体框架的工业布局。雀巢奶粉、娃哈哈饮品、旺旺膨化食品等世界名牌或国内名牌产品远销国内外。2003年工业总产值实现98.1亿元,增加值26.7亿元。
双城商业发达,市场繁荣,是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集散地
全市已建成各类综合市场54处,鲜蛋、轻纺、建材、肉牛、蔬菜、两瓜等专业批发市场8处,年销售额20亿元。黑龙江省农村乡镇最大的轻纺批发市场周家大市场、“牵动全省、辐射全国、东北最大”的黑龙江省新胜蛋禽批发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全市市场向规模化发展,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8亿元。
双城基础设施完备
市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通乡主要公路全部铺筑了白色路面,乡镇道路实现砂石化,全市现有公交线路43条,大型客运车辆215台,日客流量5000多人,开通了哈市、大庆直达线路;信息、通讯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已并入哈尔滨局域网,电话安装总量8万部,移动电话用户5.5万户;电力、给排水设备发达,年供电能力7亿度(现用电量2.8亿度),日供水能力1.8万吨。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平方米。
双城市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在北京、广州等地设立了对外办事处,建立了乡友联谊会,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市内开发建设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有志之士到双城开发建设。1998年以来,全市共引进项目1000多个,投资总额近6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50余个。中瑞合资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瑞士雀巢公司与双城市合资兴建的。自1990年6月投产以来,已进行了三次改扩建,现已累计投资7亿元,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1500吨,雇工总数1000人。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上缴财政税金突破3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5.5%,全年向农户发放奶资7亿元。娃哈哈集团、旺旺集团、山东富荣集团、北京汇源集团、江苏菊花味精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也成功落户双城,对双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拉动作用。
双城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书法艺术之乡、全国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市、全省、全国牧业和粮食生产先进市。
二、经济发展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双城市着眼于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新形势,确立了双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和战略重点。总体思路是:与时俱进、捷径赶超。发展的定位是:建设哈尔滨大都市圈内的市场区、黑龙江省中等规模工业城市、东北农业食品基地、全国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百强县和现代化园林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区域发展,梯次推进。突出抓好工业开发区、农业生态区、流通商贸区、牧业发展区、石油经济区“五区”建设,加快102国道沿路工业经济带、沿哈城郊经济带、县乡公路沿线特色经济带“三带”开发,迈出了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跨越的关键一步。目前,双城已跻身黑龙江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前列。2003年,双城市生产总值实现106.5亿元,财政收入实现5.4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59.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276元;工业总产值实现98.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2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4.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额达到2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68元。
(一)全面实施产业化经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向畜牧业扩展,向加工业、流通业延伸,努力把双城丰厚的粮食资源转化成牛鸡猪转化成肉蛋奶,最终以精深加工产品进入市场,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进市场的良性循环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四个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一是以瑞麦食品有限公司和四季春公司为龙头,形成了粮食种植加工产业链。二是以雀巢公司和娃哈哈集团为龙头,形成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业链。三是以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和山东富荣集团为龙头,形成了蛋禽养殖、鲜蛋加工销售产业链。四是以兰棱肉牛交易市场为龙头,形成了白酒加工、肉牛养殖销售产业链。2003年,全市各类龙头企业上缴财政税金3.3亿元,占市级财政收入的64%;全市纳入产业化范畴的农业产值达到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全市7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人均收入达199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
(二)坚持全方位招商引资上项目,振兴工业经济。
坚持把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作为振兴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的突破口,采取领导带头招商、组建专业队伍招商、全民发动广泛招商等多种形式,强力组织推进,使以引进大项目、大集团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雀巢、山东万杰、杭州娃哈哈、台湾旺旺、哈工大鼎鑫、中强能源科技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双城,并不断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构筑了以食品工业为主体,机电、化工、纺织、医药竞相发展的新的工业体系。
(三)坚持以开发区建设为先导,全面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把为产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建设提供人性化的环境和条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努力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两年来,在开发区内铺筑白色路面7440米,铺设排水管线7120米,通讯光缆6300米,安装输电线路4000米,实现了“五通一平”,搭建了招商引资的平台。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站前广场改造、文化步行街建设、街巷路改造等项利民重点工程,市区新增楼房面积40万平方米。以国家扶持通乡公路建设为契机,开工建设了双杏、双万、耕永、双周、双青五条170公里的通乡公路,总投资达1.34亿元。
三、今后设想和发展目标
2003年,双城市第三届四次党代会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发展规划。具体分三步走: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2007年,用五年的时间,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五个翻番,把双城建设成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市。到2007年,双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达到180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到22∶36∶4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达到5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额8000万元以上,达到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人民币,年均增长439元;第二阶段从2008年到2012年,主要是加快发展,使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进入殷实小康社会;第三阶段从2013年到2015年,主要是攻坚突破,使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币以上,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0%以下,人民生活进入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