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董建华发表任内第七份施政报告。行政长官董建华1月7日在立法会发表题为《把握发展机遇 推动民本施政》的施政报告,这是其任内第7份施政报告。报告包括“把握机遇,加快转型”、“应付全球化挑战”、“贴近民情、改善施政”等三大部分。董建华在报告中承诺新的一年将继续改进施政作风,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争取市民的信任和支持。香港政、商等各界人士对报告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报告积极进取,施政方向清楚而透彻,在确立香港新的经济战略地位的同时,也积极回应了社会各阶层的诉求。
温家宝总理出席香港回归祖国6周年酒会。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举行盛大酒会,庆祝香港回归6周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酒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温总理重申,新一届中央政府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团结广大香港同胞,面对诸多考验沉着应对,共赴时艰,拼搏奋进,保持了香港的稳定和发展;香港的命运从来就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今后凡是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有利于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的事情,中央政府都将给予全力支持。
特区政府公布授勋名单。7月1日特区政府宪报刊登2003年授勋名单,共有315人获得行政长官授予的勋章或奖状。这是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特区政府发布的第6份授勋名单。2003年的勋衔共分10个类别,依次为金紫荆星章、银紫荆星章、银英勇勋章、纪律部队及廉政公署卓越奖章、铜紫荆星章、铜英勇勋章、纪律部队及廉政公署荣誉奖章、荣誉勋章、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状和行政长官公共服务奖状。
“七一”大游行。7月1日,香港数十万市民上街游行。游行者有对经济持续多年不景气的怨气,有对《基本法》23条立法咨询过程的不满,也有对特区政府施政、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游行期间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事件或骚乱。“七一”大游行之后,特区政府迅速回应民意诉求,积极改善各项施政,并紧急召开会议,决定暂时撤回23条立法草案,以作进一步咨询。
梁锦松偷步买车被迫辞职。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因在公布包括增加汽车登记税条款的预算案前购买了一辆凌志房车,被廉政公署指称为涉嫌“公职人员行为失当”。梁锦松于7月中辞去财政司司长一职,由唐英年接任该职务。律政司在征询独立法律专家的意见后,认为无法确证梁锦松买车是蓄意逃税,不能作出合理定罪,决定不提出检控。
董建华赴京述职。特首董建华7月19日上京述职,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董特首时都强调,中央将全力支持董建华领导的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决维护香港的社会稳定,并将尽最大努力帮助香港恢复经济。温家宝还向在场记者表示,他依然相信以董建华为首的特区政府一定能领导香港,克服当前的困难;依然相信广大港人能以香港的根本利益为重,维护香港的稳定;依然相信“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任何力量不可动摇;依然相信香港前途会更加美好。
《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委员会恢复会议。7月23日香港保安局署理常任秘书长汤显明表示,特区政府将在9月就“23条立法”条例草案再次发出咨询文件。董建华在17日的记者会上称,《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未来的工作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包括政府有责任继续落实《基本法》第23条的立法工作;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将会再次推出咨询文件,进行广泛咨询;在咨询期间,立法工作可以继续,平排双线进行,达到相辅相成,立法工作不设时间表。
董建华任命特区政府4名主要官员。特首董建华8月4日正式宣布,按照《基本法》规定,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他的提名和建议,任命唐英年为财政司司长、李少光为保安局局长、曾俊华为工商及科技局局长、黄鸿超为廉政专员。
第二届区议会选举结果产生。11月23日,香港特区第二届区议会选举进行投票。本届区议会有议员529名,其中27名当然议员、102名委任议员、400名民选议员(其中有74名候选人自动当选)。此次选举共有106万人投票,投票率为44%。投票率和投票人数均打破历届纪录,反映港人政治参与意识有所加强。
社情
非典疫情爆发。非典疫情年初在香港大规模爆发,历时3个月。全港共有1755人感染,导致299人最终不治。香港社会各界发挥“互助互励又互勉”的精神,凝聚力量共同抗击非典。但该事件也凸显了香港医疗系统应对突发性传染疾病存在的不足。
屯门大车祸。7月10日清晨,屯门公路发生历年来最严重的交通意外,一部巴士在汀九桥段因躲避一辆货柜车失控,坠下山坡,酿成21人死亡、20人受伤的惨剧。此事引起社会对香港公路安全的关注,政府为此成立独立专家小组,就“改善公路安全”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非典专家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10月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委任的“非典专家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指出,由于香港防疫体制有明显缺失、各有关医疗机构沟通不足及权责不清,以及未能取得广东省非典资料,导致处理疫情时出现很多纰漏。报告建议,政府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应变机制;成立卫生防护中心,加强与毗邻地区合作,以及作出法例修订,以应付日后可能再次发生的传染病疫潮。
杨利伟访港刮旋风。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和回收载人航空飞船“神舟五号”后,首位太空人杨利伟10月31日访问香港。一连6天的访港行程,在香港刮起“杨利伟旋风”,成千上万港人为之风靡。港人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亦出现前所未有的关注。有人形容,这是香港回归6年多来,一场最成功的市民自发的爱国教育活动。
头号通缉犯季炳雄落网。12月24日凌晨,警方出动200多人,包括飞虎队协助,在油麻地渡船角文景楼拘捕两名男子,其中一人是头号通缉犯季炳雄,行动中缴获大批军火,数量是近30年来最大的一批。
经济
2003年香港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第一季度经济比2002年同期实质增长4.5%,第二季度受非典打击出现倒退,下跌0.5%,第三季度强劲反弹,按年实质上升4%,经季节性调整与上季度比较,本地生产总值在第三季度的反弹更为显著,实质增长6.4%,是199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增幅。
对外贸易是香港经济的主动力,据特区政府统计处统计,2003年1-10月,香港对外贸易总值为29092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4%。其中出口14322亿港元,同比增长11.5%,进口14769亿港元,同比增长10.6%。2003年1-10月,港产品出口总额1003.8亿港元,同比大幅下降8.5%。这是因为港产品向其两个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内地的出口都大幅下降。转口贸易总额为13318.6亿港元,同比增长13.4%,这是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输往内地、中国台湾及泰国的出口增长显著。
“自由行”带旺旅游业及相关产业。2003年前10个月访港游客为1206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跌9.5%,其中首季增长19.7%,第二季度在非典及伊拉克战争影响下急跌57.9%,第三季度回复4.1%增长,10月则增长7.0%。2003年旅游业的一大特点是内地旅客大幅增加,尤其在7月底“自由行”计划实施后,内地旅客急增,1-10月内地游客达652万人次,同比增长21.2%,内地游客占访港游客的54%,较2002年上升12.8个百分点。“自由行”带动了香港其他相关产业如酒店业、零售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兴旺,对香港经济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刺激效果。
私人消费两年来首次止跌并升2%。据11月底的一项调查显示,67%香港消费者看好未来12个月的经济前景,消费者信心显著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向好、失业率下降、非典远去、旅客重返香港消费等。市场气氛好转及劳工市场改善,刺激市民消费意愿,使私人消费开支增加,由第二季度的下跌2.6%上升为第三季度的增长2%,为两年来首度止跌回升。投资仍下跌0.4%,但与第二季度下跌5.7%相比,已有很大改善。2003年首季本地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实质比上年同期上升3.5%,第二季度则跌5.7%,第三季度微跌0.4%,特区政府预计全年平均微升0.3%。其中,由于发展商在房地产的投资放缓,以及大型基建工程相对不多,2003年“楼宇及建造”的投资不太理想,前三季度分别下跌3.5%、8.4%和6.4%,政府预计全年平均跌5.3%。至于“机器、设备及电脑软件的投资”,2003年首季回升11.9%,但次季下跌2%,第3季回复4.9%的增长,政府预计全年平均增5.5%。
房地产市场见底回升。自1997年第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后,各类物业价格持续大幅下滑,尽管过去3年香港接连减息,实质按揭利率只约2.30-2.35厘,但对楼市的支持作用不大。非典疫情对楼市更是雪上加霜。据差饷物业估价署统计,至2003年中,整体住宅价格较1997年高峰大跌67%,写字楼跌76%,工业大厦跌63%,各类物业均出现大量负资产,对本地投资及消费构成相当大负面影响。随着非典疫情结束,内地推出多项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加上10月份特区政府再度推出新的稳定楼市的措施,各类楼价开始回升,交投活跃。据土地注册处的统计显示,10月份本港住宅买卖注册宗数达9543宗,较9月急升65.3%,为2001年3月以来的最高单月纪录。其中一手楼注册4051宗,较9月份升108.1%,二手楼注册5492宗,较9月份升43.6%,成交金额的升幅则更大。在楼价方面,中原城市领先指数11月30日较8月24日有14.67%的升幅,反映交投和价格并进的良好组合。此外,金管局数据显示,香港第三季负资产宗数显著减少5.6%,是2002年6月以来首次下跌,进一步印证楼价稳中有升之势。
失业和通缩持续改善。过去3年,香港全职就业人数变化不大,如以每年第四季度做统计,约在314万至316万之间,不过整体劳动人口则从2000年第四季度的340万增至2002年第四季度的352万,即增加12万人。2003年上半年受非典打击,全职就业人数从上一年第四季度的315.7万下跌至2003年5月至7月的305.3万,急跌10.4万或3.29%,失业率达8.7%。此后在“自由行”的带动下,失业率开始回落。7-9月为8.3%,8-10月进一步下降到8.0%,而就业不足率也从4-6月的4.3%下降到8-10月的3.5%。失业率下降主要体现在零售业、饮食及酒店业、娱乐及康乐服务业、地产业、进出口贸易业、装修及保养工程业、清洁服务业和制造业。随着需求逐步回升及进口货物价格上涨,香港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跌幅逐步减小,由7月的-4%下降至8月的-3.8%、9月的-3.2%及10月的-2.7%。由于政府纾困措施对消费物价指数的下调效应将完全消退,预计消费物价的跌幅将进一步减小。政府预测2003年全年的综合消费物价指数为-2.7%。
政府财赤再创纪录。香港特区政府2003/2004年度的整体财赤达78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这是中国国家主体与其单独关税区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经贸安排,通过在内地与香港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减少和消除贸易、投资方面的制度性障碍,将加强两地经贸合作,加速两地经济融合,促进两地经济一体化,从而使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根据该“安排”,从2004年1月1日起,对273个税目的原产于香港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并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对273个税目以外的港产品实行零关税。同时,内地于2004年1月1日起取消对港产品的非关税措施(进口配额、许可证)和关税配额。“安排”共6章23条和6个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