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3年,江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增幅同比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0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227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增长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77元,比上年增加848元,增长12.1%。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9∶38.8∶39.3调整为19.8∶43.4∶36.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6个百分点,超过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卫生、教育等新兴行业增长势头较猛。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3.2亿元,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比上年上涨0.8%,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达6901元,比上年增加565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比上年增加124元,增长5.3%。全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521元,比上年增加1259元,增长13.6%。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216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579.8万人,增加26.6万人;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2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4万人,下降21.2%。全省全年拨付再就业资金4.12亿元,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17.2万人次,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8%。全年共为88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1亿元,当期发放率100%,社会化发放率99.9%。为18.5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及代缴社会保险费6.22亿元。有101万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低保金6.9亿元,人均领取的低保补助金由2002年的31元提高到53元。
年末全省总人口为4254.23万人。出生率为14.07‰,死亡率为5.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09‰,与上年相比,下降0.63个千分点。
【财政·金融·保险】 全省财政总收入285.8亿元,同口径增长21.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0.1%,是15年来首次突破两位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2亿元,增长19.7%。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增收较多,分别增长23.2%和28.9%。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分别完成2.68亿元和1.24亿元。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239.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31.62亿元,增长16.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015.4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8.28亿元,增长15.3%。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45.2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7.76亿元,增长19.1%。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年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3.53亿元,比年初增加55.43亿元,增长56.5%。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927.05亿元,增长27.2%,金融机构现金支出8744.25亿元,增长28.1%,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182.8亿元,比上年减少5.9亿元。
全年全省保费收入69.77亿元,增长47.4%。全年支付各类赔款总额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参加社会保险职工人数增加,年末全省已有350.95万名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11.17万人。
【农业】 全省农业总产值841.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51.12千公顷,比上年调减136.87千公顷,其中早稻1083.8千公顷,减少2.4%。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受洪涝和罕见的干旱影响,产量有所下降,而棉花、水果、药材和花卉等高效农作物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粮食产量1450.3万吨,下降6.4%;油料产量76.0万吨,下降7.8%;棉花产量7.6万吨,增长13.8%;水果产量78万吨,增长19.2%;烟叶产量1.8万吨,下降9.5%;糖料产量118万吨,下降9.6%。
全省实现林业产值70.48亿元,增长7.0%;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9.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5.4%;森林覆盖率达59.7%,位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牧业产值实现254.01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全省实现渔业产值118.55亿元,增长7.9%;水产品总产量达146.1万吨,比上年增加7.9万吨,增长5.7%。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20.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94.86万千瓦,增长11.7%;联合收割机达0.32万台,增长28%;农用运输车9.17万辆,增长12.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11万吨,下降1.3%;农村用电量39.7亿千瓦小时,增长9.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873.18千公顷,新增13.77千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加快2.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产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40.31亿元,增长21.0%,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44.99亿元,增长15.4%;重工业增加值295.31亿元,增长20.1%。分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完成增加值64.70亿元,增长46.6%;“三资”企业完成增加值47.14亿元,增长35.0%,增幅居各经济类型企业前列,成为带动工业快速增长的生力军。
工业所有制结构得到改善。全省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99.20亿元,比重为45.2%,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1.11亿元,比重为54.8%,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调整和优化。冶金、建材、家电、纺织、化工等行业受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影响,市场销售形势好,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增长,其中:10种有色金属增长45.3%,生铁增长9.6%,钢和钢材分别增长9.4%和23.3%,水泥增长40.5%,彩色电视机增长54.5%,化学原料药增长23.3%。原煤受不断上升的电力需求拉动,产量比上年增长11.5%。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润52.11亿元,同比增长1.2倍,为历史同期最高。在37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实现盈利,盈利能力前25家企业实现利润37.30亿元,增长86.6%,占全部利润的71.6%。全省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5.92%,比上年下降0.9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20亿元,同比下降26.7%。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78亿元,比上年增长41.7%。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875亿吨公里,增长9.1%。其中:铁路增长11%,公路增长2.5%,水运增长14.6%;完成旅客周转量537亿人公里,增长2.3%。其中:铁路增长3.5%,公路与上年基本持平。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新型通讯业务量增长明显。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亿元,增长12.4%;电信业务总量128亿元,增长18.5%。住宅电话发展迅速,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10.8万门,总容量达到548.3万门。年末全省市内住宅电话用户224.2万户,与上年持平;移动电话全年新增用户96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135.1万户,增加17.8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27.6部/百人。
【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56.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66.86亿元,增长62.9%;更新改造投资195.61亿元,增长37.8%;房地产开发投资177.47亿元,增长71.2%。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强劲,商品房销售良好。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7.47亿元,比上年增长71.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65.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0%,其中个人购房面积832.88万平方米,增长53.0%,个人购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6.2%。
全年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9项,年度投资规模达到589.34亿元。其中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32个,10亿元以上的项目21个。在工业领域,组织实施了江铜年产15万吨铜杆线和6000吨高档电解铜箔、昌河15万台K系列发动机、九江昌河年产10万辆汽车、格林科尔工业园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在交通领域,开工建设了泰和至井冈山高速公路、乐化至温家圳高速公路、浙赣复线电气化、武九铁路提速扩建等工程;在能源领域,重点实施了九江电厂三期二号机组、青山湖和顺外变电站、电网改造、三峡50万伏输变电江西“两站三线”工程、丰城矿区曲江井等项目,有效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
【科技与教育】 全省拥有省级重点试验室19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全省地方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66.8万人。全年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521个,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721项,成交额8.3亿元,比上年增长32.4%。省级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486.5万元。其中,科技攻关计划、科技产业化及环境建设及各类科技专项支出3426.5万元,占76.4%;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支出360万元,占8.0%;中小企业创新基金500万元,占11.1%;科研基地与科技条件建设支出200万元,占4.5%;全省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申请2434项,比上年增长19.5%。专利授权数为1238项,增长18.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34.2%,比上年增长1.1倍。
全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562人,比上年增加766人,在校研究生5711人,增加1588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14.16万人,增加3.7万人,在校学生35.86万人,增加9.24万人,毕业生4.72万人,增加1.21万人。中等教育稳定发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5.51万人,增加0.3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4.4万人,相当于普通中学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19.9%。普及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全省普通中学初中在校学生228.6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6.57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1%。在托儿童63.31万人。全年参加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员达23.11万人,获得本科、大专毕业证书的分别为5786人和10176人。全年共扫除文盲9.8万人,文盲率降到5%以下。
【对外经贸和旅游业】 全省海关进出口额25.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中:进口额10.22亿美元,增长59.1%;出口额15.05亿美元,增长43.1%,进、出口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28.5个和41.8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类、服装及衣着附件类和纺织、纱线及制品类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3%、28.5%和11.6%,分别增长44.5%、69.2%和18.0%。受出口退税力度加大、世界经济回升的影响,全省除对日本出口略降外,三大贸易伙伴的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对香港增长67.5%,对美国增长39.5%,对欧盟增长40.0%。全省合同引进境外、国外资金23.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0%;实际利用境外、国外资金16.64亿美元,增长33.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12亿美元,增长48.3%;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759个,增长28.4%。全省新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627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448家;年末实有“三资”企业2939家,比上年增加461家。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2595万美元,增长49.1%;实际完成营业额14825万美元,增长10.0%。
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全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9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93.54亿元,增长4.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47亿美元,下降33.7%。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407.21万人次,增长3.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390.65万人次,增长3.7%;接待境外游客16.56万人次,下降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