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中国政府网
 

    【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3年,安徽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9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因受灾有所下降,全年实现增加值749.1亿元,下降3%;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6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3.5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比例为18.9∶44.8∶3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57元,比上年增加64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278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9.8%。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其中城市上涨1.8%、农村上涨1.7%。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0%,其中鲜菜及油脂分别上涨28.7%和16.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类价格微升;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用品、交通和通讯等类价格仍呈下降趋势。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2003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1.15‰,比上年降低0.0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20‰,比上年上升0.0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5.95‰,比上年降低0.08个千分点。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410万人,常住人口6163万人。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44.9万人,比上年增加44.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875.2万人,减少71.1万人;第二产业680.4万人,增加59.2万人;第三产业989.3万人,增加56.3万人。年末全省在岗职工342万人,比上年减少16.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05.1万人,减少17.7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8万个。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1%。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8元,比上年增长12.4%,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5064元,增长8.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2%,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7元,比上年增长0.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96.3元,增长8.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51.4万人。其中,职工342.2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109.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80.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3.4万人,比上年增加5.9万人。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23.5万人,增加50.1万人。全年3.91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有2.27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年末全省共有104.3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增收较多,分别增长13.7%和18.1%。全年财政支出506亿元,增长10.8%。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9.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50.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19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8%。其中,企业存款1234.2亿元,增长26.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475.8亿元,增长20.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374.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7%。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新股3只(A股),增发1只(H股),可转换公司债券3只,共筹集资金30.9亿元。到2003年底全省上市公司已达36家。全省保险系统保费收入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3.4亿元。赔款和给付20.9亿元,增长31.5%,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3.9亿元,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7亿元。

 

    【农业】 粮食产量大幅回落。全年粮食总产量2214.8万吨,比上年减产550.2万吨,下降19.9%。其中,夏粮产量707.6万吨,下降6.6%;早稻120万吨,下降7.7%;秋粮1387.2万吨,下降26.1%。经济作物除个别品种外,多数减产。全年油料产量231.5万吨,比上年下降18%。棉花产量29.5万吨,下降16.4%。茶叶产量5.1万吨,增长5%。水果产量609.1万吨,下降25.7%。烤烟产量2.1万吨,下降32.6%。蔬菜产量1513.5万吨,下降6.5%。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养殖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64.7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60千公顷次。全年肉类总产量358.2万吨,比上年增长4.8%;水产品产量163.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54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1%。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1.3万吨,增长4.1%。农村用电量57.5亿千瓦小时,增长11%。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3285千公顷,新增21.2千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4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34.7亿元,增长19.8%,增幅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476.8亿元,增长14.3%。集体企业44.3亿元,增长6.1%;股份制企业430.5亿元,增长21.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41.2亿元,增长31.5%。重工业增加值557.4亿元,增长20.3%;轻工业增加值277.3亿元,增长19.2%。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新产品产值率为13.9%。支柱行业带动作用明显,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35.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1.6%,三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能源原材料类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原煤、钢、成品钢材分别增长9.1%、8.4%和8%;发电量增长17.9%,水泥增长21.6%;日用电器类产品中电冰箱、洗衣机和房间空调器均增长较快,其中空调器增长达1.14倍。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9,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2638.6亿元,增长25.5%;实现利税323.8亿元,增长30.6%,其中实现利润135.6亿元,增长59.4%。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8亿元,增长1.7%。施工工程个数4.9万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7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087万平方米,增加240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年运输邮电业实现增加值2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355.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5%。其中,铁路807.8亿吨公里,增长7.9%;公路318.4亿吨公里,增长6.3%;水运229.4亿吨公里,增长13.9%;民航0.3亿吨公里,增长14.5%。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635.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其中,铁路224.5亿人公里,下降2.6%;公路396.7亿人公里,增长6.9%;水运0.4亿人公里,下降40.4%;民航14.2亿人公里,下降4.1%。

 

    邮电部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8.5亿元,增长9.6%;邮政业务总量18.8亿元,增长9.9%。年末本地城市电话用户381.5万户,农村电话用户5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9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4%、24.3%和28.7%。电话普及率27.8%,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年末电信数据通信用户150.5万户,其中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48.6万户。

 

    【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7.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1178.5亿元,增长42.7%;城乡集体和居民个人投资299.1亿元,下降0.8%。基本建设投资552.8亿元,增长30.3%;更新改造投资355.2亿元,增长53.4%;房地产开发投资240.7亿元,增长64.3%。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4%;第二产业投资476.5亿元,增长52.7%;第三产业投资690.9亿元,增长35.5%。交通运输业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28.2亿元,增长29.6%;教育投入加大,完成投资41.8亿元,增长44.8%。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69项,总投资规模97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11亿元。其中重点基本建设项目55项,当年完成投资147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4个,完成投资64亿元。在69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合肥软件产业基地、宁西铁路合肥—西安段、合徐高速公路北段、马鞍山星马汽车、江淮瑞风商务车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

 

    【科技与教育】 2003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66个,高等院校办研究与发展机构86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26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万人。全省民营科技企业5141家,从业人员18万人,技工贸总收入400亿元。当年全省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29.2亿元,增长22%。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36项。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2676件,授权专利1610件。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082项,金额8.79亿元。

 

    全省共有普通高校73所,当年招生14.2万人,较上年增加2万人,在校生41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17个,当年招收研究生5883人,在学研究生13535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521所,在校生41.3万人。普通中学3820所,在校生428.3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90万人,初中在校生338.3万人。普通小学22328所,在校生661.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6.4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0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01%和0.78%。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1万人,在校生2.6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160.7万人次。全年共扫除文盲13.6万人。

 

    【对外经贸和旅游业】 进出口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5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1%。其中,出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24.9%;进口总额28.8亿美元,增长66.6%。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完成26.1亿美元,增长26.8%,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83.9%提高到85.2%;加工贸易出口完成4.4亿美元,增长14.6%。外商投资企业全年进出口额1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8%。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0.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8%。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1亿美元,增长4.1%。当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31家,比上年增加93家。

 

    全年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83份,新签合同金额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1%;完成营业额1.62亿美元,增长46.9%;当年外派劳务人员3881人,增长11.1%,年末在外人数8760人。

 

    全年旅游总收入196.5亿元,比上年下降9.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1亿美元,下降29.7%;国内旅游收入187.1亿元,下降7.8%。接待海外游客28.1万人次,下降38.8%;接待国内游客3337.8万人次,下降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