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50.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第一产业增加值9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3130.72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速受“非典”的影响而有所减缓,全年实现增加值3027.11亿元,增长8%,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22160元,比上年增长13.8%。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4867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658元,增长7.2%。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设投资68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住宅竣工面积2171.34万平方米,增长23.8%。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13.8平方米,增加0.7平方米。至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582.1万人,比上年增加5.7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1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9%。
【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28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地方财政收入89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0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6%。至年末,在沪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89家,其中,银行及财务公司62家(含11家同城支行),保险机构19家,证券机构8家。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318.38亿元,当年新增3325.82亿元;贷款余额13168.05亿元,当年新增2582.5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378.63亿元,现金支出15730.94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352.31亿元。全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额8.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6%。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41家,比上年增加5家;保险中介机构59家,增加45家。全年保费收入28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农业】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9.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37∶63。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87%,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0.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2.4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9.75亿斤。郊区苗木、果树等经济林发展加快。全年郊区新增造林面积1.6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5%。农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扩大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35.2万吨,比上年增长7.7%;生猪出栏数410万头,比上年下降8.9%;牛奶产量27万吨,下降3.5%;家禽产量1.48亿只,下降7.4%。全年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1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6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266.62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42.82亿元,增长31.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4.99,比上年提高21.99点。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05.65亿元,比上年增长46.1%;实现税金524.05亿元,增长20.7%。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2980.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高技术导向型、出口导向型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年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比上年增长17%,移动电话机产量增长38.9%,彩色电视机产量增长15.4%,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增长6.2倍,轿车产量增长49.9%,发电设备产量增长1.2倍,乙烯产量增长18.5%,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23.3%。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6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1055.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施工面积8547.12万平方米,增长37%;竣工面积2802.43万平方米,增长15.5%。建筑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向技术密集、管理密集、资金密集相结合的方向调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5.39万元,比上年提高15.1%。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11.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61073.1万吨,比上年增长7.7%。完成旅客发送721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5%。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16亿吨,比上年增长19.9%。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国际标准箱,达到1128.2万国际标准箱,比上年净增267万国际标准箱,增长31%,跃居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
邮政业务加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全年发送信函5.4亿件,比上年增长7.9%;国际特快专递79.1万件,增长18.2%。全年新增电话交换机62万门,总容量达到873万门。至年末,全市电话用户7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9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85万户。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7695兆,比上年增长92.4%;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431.6万户,比上年增加1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92.49万户,增加57.7万户;卫星站点906个,增加69个。
【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27.29亿元,比重为37.8%;更新改造投资388.01亿元,比重为15.8%;房地产开发投资901.24亿元,比重为36.8%。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4.18亿元,比上年下降18.2%;第二产业投资80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工业投资800.1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投资1640.99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2∶32.9∶66.9。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8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9.3%,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68.2亿元,增长26.6%;民间投资795.09亿元,增长20.1%,比重由上年的30.3%上升到32.4%,其中私营企业投资362.84亿元,增长17.6%。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7%。
【科技与教育】 全年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06%。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8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7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32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2374件,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发明专利5936件,增长49.9%。全年专利授权量16671件,增长1.5倍。至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年内共有543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获得认定。至年末,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393项,其中70%的项目已实施产业化,累计新增产值1055亿元。技术交易稳步发展。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2.73万项,比上年增长4.9%;合同金额142.78亿元,增长18.8%。
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7所。全年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招收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2.03万人,比上年增长10.2%;在校学生37.85万人,增长14.1%;毕业学生7.12万人,增长29%。全年招收研究生2.25万人,比上年增长17.3%;毕业研究生1.01万人,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学686所,在校学生64.83万人,比上年下降3.6%。普通中学844所,在校学生75.47万人,比上年下降4.4%,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9.67万人,比上年增长9%。中等专业学校83所,在校学生13.69万人,比上年增长8.1%。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99.2%。
【对外经贸和旅游业】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23.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7%。其中,进口总额639.15亿美元,增长57.4%;出口总额484.82亿美元,增长51.2%。在外贸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08.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3.6%;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3.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3.3%提高到33.7%。
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4321项,比上年增长43.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110.64亿美元,增长23.5%;实际到位金额58.5亿美元,增长30.1%。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大项目371项,比上年增长58.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7.53亿美元,增长16%。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8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56家、90家和106家。
全年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928项,比上年增长15.7%;合同金额16.64亿美元,增长7.9%;实际完成营业额13.26亿美元,增长4.9%;派出劳务人员1.27万人次,增长15%,涉及房屋建筑、加工制造、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石油化工和环保等领域。至年末,上海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20个。
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3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3.3%。至年末,全市星级宾馆已达33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全市已有旅行社61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1家,国内旅行社570家。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319.8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4.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5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603.6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3.2%,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5630.23万人次,下降17.2%。国内旅游收入10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开发区建设】 浦东新区全年实现增加值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外贸出口总额211.91亿美元,增长55.8%;签订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8.75亿美元,增长7.8%。至年末,已有143家中外营业性金融机构集聚区内。外高桥保税区贸易、仓储、分拨等现代物流功能进一步拓展。全年物流企业营业收入595.9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外高桥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577.4万吨,比上年增长42.5%;金桥出口加工区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8.1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张江高科技园区聚焦战略效应凸现,微电子产业带不断壮大并向高端发展。至年末,区内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40家,经认定的各类研发机构30家,已形成33.48万平方米的孵化基地用房,孵化企业达38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