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3年,天津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3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5861元,增长1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91.76亿元,比上年净增额多增114.6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10平方米,使用面积17.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平方米。
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0%,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2.5%,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8.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2.6%,土地交易价格上升3.0%,房屋销售价格上升4.1%。
2003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8.1万个,比上年增长29.3%。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1万人,比上年增长34.4%,首次实现新增就业人员数量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10.9万人,比上年增长3.7%,其中,城镇社会从业人员299.95万人,比上年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18628元,比上年增长14.8%。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11.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万人;年末户籍人口926万人,比上年增加6.9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14‰,人口死亡率为6.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0‰。
【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6.7%、32.7%、24.5%、13.6%和18.7%。全年财政支出35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34.7%;科教文卫支出增长17.7%。
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9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2837家,在津外资银行分行15家,外资银行代表处4家。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36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9%;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791.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1%。
2003年证券市场共有境内上市股票23只,其中当年上市1只。各类证券成交额1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年保费收入7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支付各项赔款给付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51.0%。
【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88亿元,增长2.2%;畜牧业产值77亿元,增长11.0%;渔业产值26.10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60亿元,增长2.4%。农业结构中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3%;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58.0%。棉花产量9.47万吨,比上年增长51.8%;蔬菜产量602.78万吨,增长3.2%;肉类总产量52.41万吨,增长16.8%;禽蛋产量24.25万吨,下降0.9%;奶类产量43.23万吨,增长28.7%;水产品产量29.83万吨,增长4.4%;粮食总产量119.29万吨,比上年减产18.53万吨。
【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轻工业增加值2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完成总产值1095.39亿元,增长20.8%;完成重工业增加值785.6亿元,增长22.1%,完成总产值2954.22亿元,增长28.7%。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27∶73。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123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0.5%。全年新产品产值971.51亿元,增长22.6%;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83.91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004.37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8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7.6,实现利税总额391.06亿元。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完成总产值498.66亿元,增长46.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348.22万平方米,增长3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01.05万平方米,增长54.3%。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施工项目22863个,按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5.25万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25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天津港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港口货物吞吐量16181.6万吨,比上年增长25.4%。集装箱吞吐量301.5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5.2%。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9532.66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铁路运输10082.1万吨,增长11.8%;公路运输20114万吨,增长6.8%;水路运输8762.75万吨,增长36.8%。全年客运量4668.1万人,增长0.7%。机场旅客吞吐量110.1万人次,增长0.8%;机场货邮吞吐量5.66万吨,增长13.9%。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3亿元,增长26.1%,实现电信业务收入66.2亿元,增长12.2%。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704.08公里,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03.35万门,全市公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83.4万户。全市公网电话本地通话量达到140亿次,短信业务总量达到14.69亿条。全年邮政业务总量8.97亿元,增长5.7%,发送函件22033.93万件,增长8.5%,特快专递321.5万件,增长11.8%。
【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国有投资5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民间投资314.00亿元,增长3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04.12亿元,增长24.3%。地方单位投资892.14亿元,增长31.6%;中央单位投资154.58亿元,增长15.5%。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9.38亿元,增长26.8%;第二产业投资402.3亿元,增长24.1%;第三产业投资635.04亿元,增长32.3%。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19.87亿元,增长17.4%。受海河开发和路桥建设带动,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211.39亿元,增长20.2%。全年实现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786.5万平方米,销售收入20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5%和43.4%。
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6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2%。津蓟、唐津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津滨轻轨开始试运行。地铁一号线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79公里。完成了海河东路、金钟河大街、卫国道等一批主干道路的扩建,四化河、北塘排水河、月牙河二期3条河道改造全面完成。拓宽和打通了西湖道、复康路等一批卡口道路。城市灯光夜景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了207幢高层建筑、510幢多层建筑、158幢特色风貌建筑整体灯光装饰,156幢大中型公共建筑实施了里光外透,安装了76处绿地小品灯光。
【科技与教育】 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1203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5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11项。全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全市累计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66项,科技成果应用率80%以上。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812件,比上年增长27.1%。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2.3万人。当年新增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在津两院院士共计28人。全年技术交易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7278项,合同成交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全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技工贸总产值561.97亿元,增长35%;利润总额25.73亿元,增长34%;税金总额28.84亿元,增长31.9%;出口销售收入13.63亿美元,增长30.3%。
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7所,当年招生8.6万人,比上年增长24.1%,年末共有在校学生24.5万人,毕业4万人;全年招收研究生0.85万人,比上年增长29.4%,在学研究生2.1万人,毕业研究生0.3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当年招生4.4万人,比上年增长9.2%,在校学生13.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在校初中学生40.6万人,毕业生14万人;普通高中当年招生7万人,比上年增长18.7%,在校高中学生18.3万人,毕业生4.5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93.1%。小学当年招生8.5万人,在校学生61万人,毕业生13.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小学生升学率98.97%。
【对外经贸和旅游业】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全年加工贸易出口91.47亿美元,增长17.4%;一般贸易出口48.36亿美元,增长3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114.27亿美元,增长25.4%,占全市出口比重为79.5%。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个,增长60.9%。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8家来津投资。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共实现营业额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0%。全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交合同381项,合同金额9.67亿美元。
受“非典”影响,国际旅游略有下降,国内旅游小幅增长。全市共有星级宾馆85家,旅行社233家。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8.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4%,其中外国人45.6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29亿美元,下降3.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751.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395.02亿元,增长1.3%。全市共有5.31万人次出国旅游,旅游花费7.83亿元。
【开发区建设】 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新区地方财政收入57.73亿元,增长21.0%;实现工业总产值2133.21亿元,增长30.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4.08亿元,增长65.2%;外贸出口89.87亿美元,增长24.8%,占全市外贸出口的62.5%;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24.46亿美元,增长58.2%,占全市的69.6%。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44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第二产业增加值354.90亿元,增长28.3%,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7%。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8家,比上年增加20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91.8%。
天津港保税区实现生产总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2%。保税及非保税货物进出区总值92.30亿美元,增长42.0%。其中,自保税区分拨、销售的进口汽车达4.9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