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2003年,北京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613元,比上年增长9.2%,按汇率折算约合3819美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1298.5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2218.2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6%、36.0%和61.4%。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6.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2.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1.7%。农民人均纯收入6496.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3.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1.5,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04.7,分别比上年上升2.0个、4.9个和7.6个点。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737万人,职工人数436.3万人,全市职工平均工资25312元。全市净增就业岗位20.12万个,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92万人,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8.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3%,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48.5万人、436.1万人、306.6万人和242.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2.3万人、82.3万人、7.1万人和21.9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1456.4万人,比上年增加33.2万人,增长2.3%。全市人口出生率为5.1‰,死亡率5.2‰,自然增长率-0.1‰。全市户籍人口1148.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
【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75.3亿元和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和15.8%;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为93.7亿元和57.2亿元,增长17.8%和16.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37.2亿元(含中央追加支出36.1亿元),增长17.3%。其中,科教文卫事业费175.5亿元,增长19.6%;基建、挖潜支出121.7亿元,增长15.1%。地方财政为抗击“非典”共减免各项税费和基金14.9亿元。
全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51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2%。年末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8321.9亿元,比年初增加2929.4亿元,增量比上年下降7.3%。其中居民储蓄余额5293.5亿元,比年初增加903.8亿元,增量比上年增长5.9%。金融贷款余额11343.3亿元,比年初增加2131.7亿元,增量比上年增长23.6%。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4480.4亿元,现金支出14389.8亿元,收支相抵回笼现金90.5亿元。
保费收入2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9亿元,增长13.3%;人身险保费收入230.6亿元,增长22.5%。产、寿险各项赔款给付支出48.0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23369.8亿元,比上年增长86.0%;其中股票成交额50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全市发行A股上市企业76家,当年上市企业6家,通过股票市场筹资241.9亿元。
【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3%。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7.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种植业产值102.3亿元,增长5.2%,养殖业产值135.6亿元,增长9.6%。年末,耕地面积为19.5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1.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2万亩,比上年调减16.3%;各类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45.4%上升到48.5%。全年粮食产量58.0万吨,粮食亩产273.7公斤,分别比上年下降29.5%和15.7%。主要农副产品肉类、牛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0.3%和15.6%,蔬菜产量下降3.4%。设施农业、籽种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加工农业等“六种新兴农业”实现产值148.3亿元,占郊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2.9%。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70.8亿元,增长12.3%;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1.7亿元,比上年下降1.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3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9.5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利税总额404.6亿元,增长31.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5.4,比上年提高19.1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8873.0元/人,比上年提高24.5%。
全年汽车产量为34.7万辆,比上年增长1倍,其中轿车产量达到7.3万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1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其中电子与信息领域增长2.9%,生物医药增长13.2%,新材料增长14.4%,光机电一体化增长21.3%。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7%,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9%。
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实现增加值2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建筑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4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4.5%。建筑业实现利润30.6亿元,增长23.9%。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增加值78.6亿元,比上年下降1.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全年货运总量30936.1万吨,比上年增长0.5%。其中,公路运输28606万吨,增长0.8%;铁路运输2283.4万吨,下降2.7%;民用航空运输46.7万吨,增长2.0%。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比重分别为92.5%、7.4%和0.1%,公路货运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铁路下降0.3个百分点,民航基本持平。全年旅客运输量31237.4万人,比上年增长6.2%。其中,公路25702万人,增长11.2%;铁路4289.9万人,下降14.8%;民用航空1245.5万人,下降2.5%。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82.3%、13.7%和4.0%,公路客运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铁路下降3.4个百分点,民航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共有公交电汽车运营车辆1.76万辆,客运出租车运营车辆6.3万辆,公共电汽车线路776条。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运送乘客41.98亿人次(不含出租车),比上年下降12.6%。全年出租汽车客运量达到5.18亿人次,比上年下降13.4%。
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1.3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全年订销报纸11.7亿份,比上年下降7.1%;订销杂志5284万份,比上年增长0.4%;收寄函件8.4亿份,比上年下降1.2%;收寄特快专递1189万件,比上年增长11.4%。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2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680.4万户,比上年增长16.2%。局用交换机容量达834万门,比上年增长3.8%。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7.3线/百人,比上年增长13.4%。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95.6万户,比上年增长19.2%。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6.1户/百人,比上年增长16.2%。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IP 电话通话时长达到75.3亿分钟,增长1.2倍;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89.2亿条,增长1.5倍;北京通信公司推出的无线市话(“小灵通”)业务,用户达47.8万户。
【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完成住宅投资692.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年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412.0亿元,增长3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5.5%。其中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1135.2亿元,增长35.2%。完成更新改造投资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2.4亿元,比上年增长58.6%。房地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5.7%。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达9070.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93.6万平方米,销售1895.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0.8%、8.8%和11.0%。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129.2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30.9%。22条奥运地区道路陆续开工建设,年末全市道路总长度约5500公里,完成新改扩道路长度11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1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0公里。全年城八区完成危旧房改造投资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拆除房屋184.6万平方米,其中危房7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近5.3万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58项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2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1.4%,比上年增加21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7.5%,城近郊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突破10平方米。
【科技与教育】
全市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近40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93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北京地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7.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22.7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2.8%。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4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R&D经费支出252.8亿元,增长15.2%。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孵化器数目及孵化面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孵化器达61家,孵化面积达64万平方米。大学科技园达14个,其中国家级6个。全市共有科技中介机构近5000家,相关行业协会150余家,各类专业服务中心500家。全年技术合同登记32173项,合同成交总金额265.4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20.0%和25.2%。当年认定软件企业514家,登记软件产品1213个。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3所,比上年增加11所。46所普通高校和11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5.7万人,增长17%。在校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2万,增长23.2%。外国留学生达到1.7万人。招生人数为14.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200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8.3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7%。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100%,普通高中实际招生9.5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6.3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教育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网络教育条件,完成了123个网络计算机教室和205个计算机教室的建设工作,建成557个中小学校园网。市属市管高校校园网信息点数达到了7.6万个,联网计算机台数达到了5.9万台。“非典”时期,陆续开辟了“空中课堂”和“教育在线”等教育形式,信息化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外经贸和旅游业】
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684.6亿美元,增长30.4%。其中进口总值516.1亿美元,出口总值168.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和33.6%。地方企业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89.3亿美元,增长34.8%。其中进口115.7亿美元,增长42.1%;出口73.7亿美元,增长24.9%。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出口大幅增长。全市出口16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6%。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360项,比上年减少0.7%。合同外资金额3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5亿美元,增长19.8%。
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4.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7%和50.8%。年末在外人数2091人,为去年末的98%。
旅游受“非典”疫情影响,上半年旅游业遭受重创,下半年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全年接待海外游客为185.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0.4%。旅游外汇收入19.0亿美元,下降38.9%。接待国内旅游者8737.0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4.0%;旅游收入706亿元,比上年减少23.9%。年末,全市共有旅游定点饭店659家,其中星级饭店614家,客房数达到10.9万间,比上年末增加0.6万间。客房出租率恢复到51.7%,比上年末下降10.3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
全市26个开发区累计入区企业24181家,其中投产企业20281家。全年各类开发区实现总收入37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实现工业总产值1989.5亿元,增长11.5%(现价);实现利润193.6亿元,增长26.0%;应缴税金182.7亿元,增长21.8%。
中关村科技园区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末,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299家,全年实现总收入28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增加值608.0亿元,增长17.1%(现价),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8%;应缴税金122.2亿元,增长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