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003年工作的新进展
中国政府网
 

    2003年,新华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继续推进2002年实行的新闻业务、经营体制、人事制度三项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逐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在确立激励机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从而调动了绝大多数职工的积极性,以新闻信息报道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新闻信息报道上,牢牢把握正确舆论方向,紧紧围绕增强引导国内舆论和影响世界舆论的有效性推进采编业务改革,使新华社的报道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003年,新华社播发的各类中英文公开稿件同比增长16%。对内中文通稿在国内媒体的采用率达到98%,同比增长24%。新华网在世界1000多万个网站中综合排名进入200强,最高单日排名跃居第54位。信息日均发稿达5000多条,有效使用率在90%以上;手机短信一开局就在“第五媒体”市场令人瞩目,用户达205万家。音视频报道累计滚动播出新闻节目43800分钟,专题3650分钟,受到全国广电媒体的重视。《参考消息》发行量2003年位列世界第九。

 

    1.以强化中央授权新闻、政策解读性新闻、社会热点透视新闻、重大突发性新闻和重大国际新闻的采集和发布为重点,圆满完成了一系列战役性报道任务,日常报道的改革也有新的突破。“两会”、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等重大战役性报道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受众的好评。精心组织了十六届三中全会、胡锦涛主席出访等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对重庆天然气井喷、伊朗大地震等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对民工工资、反腐败等国内热点和反恐、朝核问题等国际热点进行了充分、深入的报道,较好地发挥了正确引导国内舆论和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作用。

 

    2.进一步加强了以总编室为中枢的统一高效的采编组织指挥机制,新华社整体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总编室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各部门采编力量,加强了对报道的策划、组织、指挥,总社各编辑部、国内分社和驻外总分社分级负责,上下协调,通稿、内参等传统形式报道,信息、音视频、网络等新形式报道和社办报刊三种报道形式联合互动,强化了集中、统一、灵活、快捷的采编机制。

 

    3.继续调整报道结构和发稿线路,积极探索以综合线路为龙头、各专线突出特色的发稿模式。强化了综合新闻线路的权威性,以中央新闻、授权新闻、国内国际要闻和重大突发性新闻为主干,报道的时效、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加强。各条新闻专线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特色进一步突出,所播发稿件更加切合新闻信息市场和用户、受众的需求。

 

    4.以中、英文为主的中国新闻、国际新闻对外报道进一步改进。强化了重大和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进一步提高发稿时效。中央新闻的对外报道强化新闻性,注重实质内容,增加了信息量。国际报道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驻外分社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捕捉了大量现场新闻、首创新闻和独家新闻。新华社伊拉克战争报道“十秒领先全球”,引起国内外盛赞。

 

    5.网络、信息和音视频等新形式报道有新的起色。新华网两次成功全面改版,推出国内最大的网上新闻中心,影响力不断提升。信息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取得较大进展,大型企业专供信息、管理信息和财经系统信息取得良好效益。音视频报道的数量和品种有所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开展了与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业务合作,特别是与上海东方卫视的合作有了良好开端。

 

    6.重点社办报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受到各方好评,发行量有所增加。《新华每日电讯》版面特色更加鲜明;《参考消息》探索品牌经营的路子获得好效果;《瞭望》周刊社实施品牌扩张的改革试验,推出《瞭望东方周刊》,社会总体反应良好;《经济参考报》开始体现前瞻性、参考性和分析性特点;《半月谈》不断推出新栏目,打造系列刊物的不同特色;《中国证券报》和《上海证券报》已初步形成相对分工、相互补充、适度竞争、良性互动的报道格局;《现代快报》在唱响主旋律、增强“三贴近”上下工夫,特色逐步形成。

 

    在营销工作上,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以发展新闻信息用户、营销新闻信息产品为主体,不断拓展海内外新闻信息市场,提高新华社报道的影响力为目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良好成绩。

 

    2003年,全社新发展新闻信息产品用户近4000户,使新华社的有效用户总数突破2万户。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在全国地市以上报纸媒体的覆盖率达到99%,在地市以上电台的覆盖率达到90%,在地市以上电视台的覆盖率达到66%。重点社办报刊发行量稳中有升,发行总量达717万份。全年实现经营利润同比增长了8.07%。

 

    1.深化营销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全社一体化的营销构架,改变了过去多头营销、无序供稿、优势和资源分割的局面。把新华社所有采编部门的经营业务和经营人员全部从原部门剥离,纳入新闻信息中心,形成全社统一的营销总平台,禁止采编部门从事任务经营活动,实行采编、营销业务和人员彻底分开,促进采编人员集中精力抓新闻报道,从体制上防止有偿新闻。

 

    2.加强市场研究,了解用户、受众需求,建立健全用户反馈机制,搭起新华社联系用户与受众的桥梁,推动新华社的报道更好地适应市场、贴近用户、引导舆论。在一体化的营销格局形成后,营销总平台在全国建起了用户、受众意见反馈网络,从一周反馈一次到每天多次反馈,从只反馈国内用户拓展到海外用户,从只反馈用户意见到同时反馈用户、受众意见,从只将搜集到的意见反馈给采编部门到把新华社采纳意见情况反馈给用户和受众,形成了“双向反馈”,良性互动。

 

    3.以建立科学量化的新华社影响力评价体系为目的,进一步完善稿件采用统计工作。每天将新华社公开播发的所有稿件在海内外媒体的采用情况进行实时统计,详细记录每篇稿件在每一个媒体的采用情况。统计对象比上年增加了50%,日均处理原始数据量25万组。统计工作,使新华社第一次有了对影响力评价的客观依据,为全社采编工作提供了量化考核的依据,为组织指挥报道、调整报道结构和新闻研究等提供了大量准确详实的基础性数据资料。

 

    4.加强营销管理,规范用户服务。从采编、营销、技术、管理等各个环节,强化了为用户服务的观念,并从制度、机制上予以保证。在营销总平台专门设置了新华社用户服务中心,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明确规定了供稿服务、线路开通、技术故障排除、用户意见回复、纠错等限时服务标准,接受广大用户的监督。

 

    在技术建设上,坚持依靠科技兴社,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全社新闻信息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共享、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新闻信息报道和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

 

    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通过了国家信息专家委员会的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行研发的“中文新闻技术标准”被确定为国家重大科技研究项目。新华社宽带网络系统在全国开通,“中国图片总汇”投入试用,首次实现多媒体发稿。全系统安全运行,为新闻信息报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1.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待编稿库系统正式运行,初步实现了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7月1日,待编稿库系统正式运行,公开报道的中文新闻信息稿件和资料都已进入待编稿库,所有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稿件和资料可在同一个终端上调阅处理,总社各编辑部、各社办报刊、新华网都已经使用库内稿件和资料。多媒体数据库待编稿库的使用,推动了对新闻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和采编工作方式的积极变化,初步建成了传统业务、新形式业务和社办报刊资源的共享平台。

 

    2.宽带网建成开通,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成本,标志着新华社技术建设跨上新的台阶。新华网地方频道、音视频节目上传以及内网的文字、图片稿传输等业务已投入使用。实现了音视频在总社和分社之间的双向传输。把新华网31个地方频道纳入总网技术系统。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2003年召开了全社性电视电话会议、开展各项业务培训、工作调度等60多次,总编室等职能部门每天都利用宽带网指挥国内各分社的报道等工作。国内分社话音交换机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建成了国内宽带多业务保密通信网。

 

    3.新华网技术建设步伐加快,确保在国内新闻网络中的“一路领先”。较好地完成了“两会”、伊拉克战争等重大报道和日常报道的技术支持,在点击率成倍攀升的情况下,系统经受了创纪录的访问,始终运行平稳。

 

    在财务管理体制上,以“一级法人、两级管理”为核心内容,全面实施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分类实施预决算管理,加强了财务管理。

 

    2003年,新华社根据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和自身的实际,对全社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确立了“一级法人、两级管理,部门预算、成本核算,分类指导、科学监管”的财务管理基本架构,规范了财务管理,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增强了一级财务的控制力。

 

    1.强化了分类实施预决算管理。根据新华社实际,对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直属企业实行分类预算管理,初步实现了日常预算管理部门化、专项预算规范化。对国内分社的财务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分社报道及日常所需开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由总社统一拨付。凡能预见的项目开支必须纳入预算,所有专项预算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并确定项目终身责任人,凡有专项预算的必须有专项决策。

 

    2.严格了经费支出审批制度。所有支出分为预算资金和预备资金,凡纳入预算的开支一律报经社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审批,确因无法预见但又必须支出的经费从预备金中列支,其支出理由和金额也必须报社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审批,专项大宗支出一律由总社财务统一支付。

 

    3.加强了财务监管工作。初步建立了网上会计信息自动汇总系统,对国内分社和直属企事业单位实施网上财务动态监管,全面掌握全社财务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在内部管理上,制订并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初步建立了一套与分配挂钩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对新闻信息报道和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的推动、激励作用已经显现。

 

    2003年新华社管理工作突出的举措是,着手建立涵盖新华社所有部门、单位、派出机构的所有岗位、所有人员的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新的考核办法强调注重绩效、鼓励上进、公开公平、奖勤罚懒等基本原则,能量化的尽量量化,并做到日清月结,10天一公布。这项改革,推动了新华社以履行职责为中心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1.采编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过去以完成下达任务和自评好稿为导向,转变到以媒体采用量、采用率等较为客观的市场评价和社会影响力标准为主要考核依据。基本建立起对传统业务、新形式业务、社办报刊实行分类指导、区别考核的制度,采用量、采用率、自采率、均衡发稿以及是否迟报、漏报、瞒报和有无“毁牌”行为等成为考核总社各编辑部门、国内外各分社业务的主要指标。

 

    2.营销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过去主要考核经济指标,转变到以发展用户、为用户服务的质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等社会效益指标为主要考核依据。营销考核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对国内外分社新闻信息产品营销的考核,二是对总社直属事业单位包括社办报刊的广告、发行等经营工作的考核,三是对直属企业经营工作的考核,基本建立起全社营销工作的考核体系。

 

    3.管理工作的考核有了“硬章法”。管理工作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各部门、各单位、各分社管理工作的考核,二是对总社职能部门的考核。考核内容以履行职责为中心,主要包括党务、人事、技术、财务、后勤等五个方面。设立了管理工作的“高压线”,对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不力、出现重大失误、有“毁牌”行为等实行一票否决。

 

    在党的建设、队伍建设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务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以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了队伍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以维护新华社声誉和品牌为核心内容的“护牌”行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各项管理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社上下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1.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抓好理论中心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重点,带动了全社的学习。开展了学党章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树组工干部形象”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启动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部署了向穆青同志学习的活动。落实《党支部建设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表彰了在“两会”、伊拉克战争等重要战役报道和抗击非典等工作中涌现的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建立党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和指导。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制订并实施《新华社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等规定,进一步规范了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基本完成了总社各采编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及有关职能管理部门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工作。进一步打破部门和身份界限,在全社范围招聘驻外人员,优化驻外人员结构和配置。加强了政治、业务培训,进一步完善干部退休制度,重视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3.依法治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护牌”等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查处了一批违纪党员干部。以案为戒,加强制度建设,开展了以“树廉政之风,建廉政之社”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