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技艺术工作概述
中国政府网
 

艺术成就

 

    当代中国杂技摆脱了单纯表现技艺的局限,自觉地追求艺术的完美,注重作品的完整性。2003年,涌现出了许多在技艺上追求新、难、奇、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被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杂技艺术作品。

 

    1.精品意识深入人心。2003年,由遵义市杂技团、贵州省歌舞团、遵义市杂技学校共同推出的主题杂技晚会《依依山水情》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贵州、北京、上海、南京公演,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推出主题杂技晚会新作。改革开放以来,杂技创作以技巧创新为主,发展到以节目创新为基础,对整台杂技节目进行整体构思,应用某一主题和综合艺术表现手法,将互不关联的单个节目组合在一起的主题杂技晚会创作方式。2003年,又有十几部主题晚会诞生。如武汉杂技团表演的《英雄天地间》,中国杂技团、中国对外演出公司联手打造的《如梦》,天创演艺公司、河南省杂技团、河南濮阳杂技学校联合推出的《梦苏州》,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和云南省杂技团表演的《挑战巅峰》,沈阳杂技团表演的《龙幻》,郑州杂技团表演的《大红花轿颤悠悠》,济南杂技团表演的《魂》,河南省杂技团、河南濮阳杂技学校表演的《沸腾的龙乡》等,将传统的民族艺术融入时代精神,与现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充分表现了晚会的艺术个性,增加了杂技的文化含量。

 

    3.杂技技艺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3年初,中国杂技参加国际各大杂技、马戏赛场比赛,获得四金一银的好成绩。中国杂技团《软钢丝》节目获第15届巴黎“未来”国际杂技节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河北杂技团《转动地圈》节目获第24届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金奖;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风雪——蹬技》获摩纳哥第15届“初登舞台”国际杂技节金K奖;沈阳杂技团《双人空中绸吊》节目获第11届法国玛希国际马戏节金奖;上海马戏学校《抖扛》节目获第27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银小丑奖。

 

    4.民间马戏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2003年,中国民营杂技团体已不计其数。这些团体由驯化羊、猴、狗等小动物,发展到驯大象、狮、虎、豹、熊、猩猩、大熊猫、蛇、鸟等几十种动物。安徽明星大马戏团的《驯狮虎》,广东南方杂技团的《集体马术》,河北吴桥大马戏团的《驯象》等节目,不仅在游乐场所演出为观众所喜爱,还在电视综艺节目和国内各杂技、马戏节上频频亮相,具有较高艺术水准。

 

事业发展

 

    1.以办节带动创作,促进艺术繁荣。第九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11月1日至11月9日,由文化部和河北省政府主办的第九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石家庄市举办,来自俄罗斯、朝鲜、哥伦比亚、德国、墨西哥、意大利、巴西、蒙古、美国、瑞典、中国等十多个国家28个节目参加比赛,评出金狮奖节目3个,银狮奖节目6个,铜狮奖节目9个,中国成都战旗杂技团的《网吊-追月》、遵义杂技团的《面包圈-轮胎技巧》,广州杂技团的《金色畅想-球技》获金狮荣誉奖,河北省杂技团、河北吴桥杂技学校的《搏-倒立技巧》获银狮奖。杂技节开幕式上演了吴桥杂技学校推出的主题杂技晚会《天缘》。杂技节期间,还有马戏大篷演出,国际马戏论坛研讨活动,中国杂技展和俄罗斯画家马戏画展。

 

    第四届上海国际魔术节11月14日至18日,由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上海国际魔术节在上海举办。魔术节期间,邀请国际国内著名魔术师进行了舞台、近景魔术精品表演,舞台、近景魔术比赛,魔术道具展卖,魔术讲座及研讨等系列活动。在日本、韩国、葡萄牙、新加坡、加拿大、中国等十余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40位魔术师中,决出舞台、近景魔术金、银、铜奖各一名。上海刘明亚获舞台魔术金奖,香港周敏聪获近景魔术金奖,北京徐凤美获近景魔术银奖。

 

    首届安徽合肥马戏节10月1日,首届安徽合肥马戏节在合肥举办。安徽省杂技团、安徽明星大马戏团、广东南方杂技团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等国马戏团联合演出。本届马戏节国内外艺术家合作,杂技、马戏同台,民营与专业团体联袂,具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特点。

 

    2.以评奖促事业发展。11月11日至12日,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四届理论奖评奖工作在北京进行。从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61篇论文中,评出一等奖论文3篇,二等奖论文6篇,三等奖论文12篇。本届评奖注重论文的学理性、导向性和对杂技艺术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不懈地开展理论奖的评选工作,对杂技理论队伍建设、杂技学科体系建设和杂技评论的开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3.以研讨活动的开展促理论建设。为改变杂技界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滞后于艺术创作实践的状况,开展杂技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学术研讨,成为杂技界常抓不懈的工作。

 

    第三届国际马戏论坛11月3日至4日,由中国杂技家协会与吴桥国际杂技节组委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马戏论坛在第九届吴桥国际杂技节期间举办,来自世界各国的杂技马戏专家、学者以及第九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评委就杂技的创新及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和研讨。

 

    第九届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11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广西文联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杂技理论研讨会在南宁市举办。60余位来自杂技界和文艺理论界的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分析了杂技教育的基本特点,呼吁规范化的教学体系,还对杂技个体,杂技平民化特征,精品与市场、赛场等问题进行研究。

 

文化体制改革

 

    1.民营杂技团“优质低价”闯市场。一批改革开放初始的小型民营杂技演出队伍近年逐渐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一定艺术水准的杂技团。他们长期深入城镇乡村,以“优质低价”的演出赢得了市场。四川德阳杂技团10年演出两万场,固定资产2000万;广东南方杂技团建立自制大篷、驯化动物、培训学员基地,大篷销售至海内外,优秀演员输送到全国各地、固定资产达400万;边玉宽魔技艺术团在马来西亚注册公司,自主经营国际商业性演出;安徽明星大马戏团拥有动物100多头(只),成为国内最大的马戏演出团体。

 

    2.国有杂技团以单纯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的转化。大批的国有杂技团,实行了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较大力度的改革,部分院团完成了由政府拨款向“准自收自支”的转化,完成了单纯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的转化。

 

    3.国有杂技团股份制改革的尝试。上海魔术团于1991年组建分团“新上海马戏团”。1998年,运用商业投资方式,进军美国演出市场。通过企业、个人参股,职工集资,政府、银行贷款的资金筹集方式,在美国固定演出场所投资200多万美元,6年创票房收入522万美元,其中2003年票房收入150多美元。2003年,新上海马戏团取消原有杂技团的人员编制,注册民营杂技团,原资产由经营者和艺术业务骨干以股份形式买断。

 

杂技教育

 

    为适应新世纪、新时期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开展全民素质教育,培育具有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艺术理论素养的杂技管理人才、编导教学人才,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与中国杂技家协会合作办学。

 

    2003年,中国拥有国有杂技团60余家,民营杂技团不计其数,专业杂技队伍近万人,仅有5所杂技马戏中等专业学校。

 

    2003年,中国杂技家协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旨在探索由艺术院校办学,采取聘请舞蹈、杂技界专家学者共同任教的方式,既吸纳姊妹艺术之所长,借鉴她们的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又充分体现杂技艺术自身的特点。双方试图通过这一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为将来建立“杂技专业”的高等教育进行多方面的准备。

 

    中国杂协在广泛联系杂技界,组织生源,组织专业课考试,聘请杂技专业课授课教师,为金奖演员争取倾斜政策,协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各种教学事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在进行考前辅导、招生和确立教学科目方面做了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2003年,已有20名学员通过了全国统一成人高考正式入学。

 

对外文化交流

 

    中国杂技团不受语言、地域的限制,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其他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贡献。

 

    1.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应非洲四国邀请,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跟随温家宝总理赴非洲四国访问;应厄立特里亚、吉布提政府邀请,应日本高山市观光会邀请,应韩国水原市等邀请,铁路杂技团、云南省杂技团、济南市杂技团等前往进行访问性演出。

 

    2.组织杂技艺术家参加国际马戏魔术活动。2003年,中国杂技家协会先后组团参加意大利罗马等19届金色马戏节、国际魔术联盟第22届世界魔术大会、2003香港国际魔术大会、第三届俄罗斯马戏节的演出、参赛和考察活动,文化部、中国对外友协、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也派人考察了国际马戏的发展情况。

 

    3.通过商业演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2003年,杂技在对外商演中仍占各艺术门类对外演出创汇之首。各国有、民营杂技团以自主经营、巡回演出、加盟国际大型马戏团的演出方式,积极活跃在国际演出市场上,为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