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电影业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推动了电影业向产业化道路上的迈进。
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推动电影向产业化道路迈进
面对新形势,针对新问题,2003年相继推出了《电影剧本(梗概)立项、电影片审查暂行规定》、《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总局令第18、19、20、21号);与此同时,还相继推出了《关于电影“华表奖”、“童牛奖”评奖制度的改革意见》、《电影审查暂行标准》、《电影系统外国有、民营企业发行国产影片试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院线公司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改进影视互济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关于发行放映国产影片的年度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目的在于,降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领域资格准入门槛,吸纳一切有实力的社会力量参与电影产业;拓宽电影融资渠道,调整并完善电影融资政策;搞活电影流通领域,促进国产影片发行放映;减少政府审批程序,促进产业快速发展;鼓励电影产品创新,让电影产品更好地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等。
由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改革和发展的高度,对未来一个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宏观的目标和要求,是未来一个时期电影产业发展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电影创作生产呈现良好势头
1.2003年电影创作生产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趋势。
创作生产并审查通过的故事片(含混录双片)已达到140部,比上年增长40%左右,首次打破了近年来电影生产部数徘徊在100部左右的格局。同时,完成纪录片6部(其中,大型纪录片2部),科教片53部,美术片2部,特种电影1部。在140部故事片中,合拍影片42部,比上年增长27部。另外,由民营公司及其他社会性影视机构独立或联合完成影片96部,比上年增长49部。2003年的电影生产形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
2.电影创作生产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局面。
在2003年国产影片的创作生产中,民营影视公司和系统外社会性影视机构投资拍摄故事片呈现出活跃状态。一些有实力的民营公司和社会性影视机构在独立拍摄的同时,还积极与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作,参与拍摄了一批较大制作规模、颇具市场影响力的影片,成为国产电影创作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3年的合拍影片数量比往年有明显增加,拍摄质量也在不断得以提高,合拍影片成为本年度国产电影创作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电影资本和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共同组成了电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局面,促进了国产电影的规模化生产,使之趋于更加合理的产业化、市场化运营。
3.电视电影和数字电影不断取得进步。
2003年共创作生产电视电影110部,其中,使用高清晰设备拍摄的电视电影接近一半,比上年又有增长。这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新型艺术形式,不仅争取到了非常可观的广告效益,而且开拓了电影生产的新样式、新类型,成为电影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门类。数字电影的创作生产也在2003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全年生产数字电影15部。
4.电影创作生产管理工作不断得以改善。
围绕服务电影产业这个大局,2003年以来,电影创作生产管理工作不断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更加尊重电影艺术规律和电影市场规律,努力营造宽松、宽容、和谐的电影创作生产管理环境。在推出电影立项、制片管理、审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举措之后,电影创作生产管理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充分团结艺术家,充分调动制片方和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电影创作和电影生产提供良好的服务。
深化流通领域改革,保持电影市场在稳定中发展
1.2003年电影市场在稳定中保持不断增长。
2003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市场相继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北京春节期间的票房收入达到360.3万元,上海联和院线春节期间取得了票房收入600万元的佳绩,湖北银兴院线春节期间主要影院的总票房达到102万元,浙江时代院线2月1日至2月15日票房收入322万元。据统计,电影市场第一季度的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期上升近50%。在“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下,第二季度全国票房大幅度下降。“非典”疫情过后,经过努力,全国电影市场自6月中旬开始逐步恢复正常,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了显著的票房成绩。第三季度全国电影市场不仅迅速恢复正常秩序,而且在稳定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部分大中城市还出现了比较大的增幅。第四季度全国电影市场依然保持在一个总量稳定状态,部分院线和部分大中城市的电影票房仍然在显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截至11月底部分统计,上海联和院线票房总收入为12666万元,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票房总收入为9221万元,除却“非典”因素影响,基本与上年保持在相同水平;中影星美院线、浙江时代院线等票房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2.努力拓展电影市场,电影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初见端倪。
2003年以来,电影《英雄》开创了音像市场史无前例的版权价位,由此引发了音像市场对电影产品的新一轮争夺。据调查,2003年电影产品在音像市场上取得了较高的收入,《手机》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高达750万元,《茉莉花开》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高达780万元,《玉观音》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为680万元,《天地英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高达600万元。年度内,电影产品在音像市场取得百万元版权收入的已较多出现,取得几十万元版权收入的已成批量。电影产品在音像市场获得的可观收入,标志了电影产品正在摆脱单纯依靠影院票房的营销模式,开始向多元盈利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许多电影制片单位正在探讨电影作为一种媒体,它所可能具备的尽可能多的承载能力,对众多广告资源加以合理的引入和利用,电影《手机》中引入的手机品牌和移动网络广告收入已达到800万元,这样的电影媒体意识和深度开发,使电影产品得到了令人乐观的回报。2003年,越来越多的电影产品在电视播映,不同程度地都获得了高于以往的利润回报,随着几个电影频道的相继开播,电影产品电视播映的空间将会继续增大。
3.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初见成效。
自2003年出台了《电影系统外国有、民营企业发行国产影片试行办法的通知》之后,民营企业成立电影发行公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3年为止,已有20家民营发行公司成立并参与到电影发行的市场竞争中来。流通领域的改革带来了发行机制的活力和创造力,改变了过去残留的计划经济发行体制造成的市场垄断和条块分割等弊端,增强了电影发行的竞争力度,促进了国产影片的发行放映。博纳公司在2003年发行国产影片15部,发行总额度高达7000万元左右,投放拷贝1000余个;2003年9月《关于发行放映国产影片的年度考核办法》公布之后,增设了国产影片发行的奖励制度,有效调动了各电影发行公司发行国产影片的积极性。在进口影片发行中,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的组建,引入了竞争机制,活跃了发行市场。《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影院线公司机制改革的意见》实施之后,各地院线纷纷响应,运用市场机制,对已有的院线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主要解决院线规模小、产权高度分散以及很多地方只有一条院线,缺乏有效竞争等重点问题。继保利集团控股扬子院线之后,院线不断延长,规模递进扩大;杭州电影公司和横店集团联合,实施股份制改造之后,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效益。
4.城市影院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院线票房向多厅影院集中的趋势比2002年更加突出。为此,新建或改造现代化的多厅影院日益成为各院线公司的重要课题。各院线公司普遍加强了多厅影院的新建或改造工作。2003年,中影星美院线新建影院1座,新增银幕7块;北京新影联院线新建多厅影院5座,新增银幕24块;上海联和院线有5家新建和改建影院、新增银幕17块,此外,还将与时代、华纳公司合作,在南京新建1座8厅影院,在武汉筹建1座10厅影院;广东珠江院线有4家影院在建,将新增银幕20块;世纪环球院线新建和改建影院5座,新增银幕24块。2003年第四季度,《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总局21号令)出台之后,城市影院的改造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5.计算机售票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
全国计算机售票联网工作已历时4年,这项工作对规范电影市场,强化影院基础管理,收缴电影专项资金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3年年底,全国包括西藏在内的32个省、市、区,累计已有995家影院安装了计算机售票系统,35条院线公司全部安装了院线接收终端,全国32个省级电影主管部门,也都建立了省级管理终端。形成了影院、院线、省级管理部门和电影局数据四级联网以及电影局、省级管理部门、院线对影院实行三级监管的格局。
坚持协调发展的方针,保证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
1.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西新工程”电影覆盖工作在2003年取得新成绩。
2003年各地放映场次和电影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03年,全国已有各种形式的农村放映队53324个,其中,2003年新建放映队4336个,22个受资助的省区新建队占全国的99%。西藏、内蒙、宁夏等省、区已率先实现了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陕西、湖南、青海也已达到每个村年平均放映电影8场以上的水平。
推进“西新工程”电影覆盖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家发改委投资4400万元的基础上,积极向财政部争取了“西新工程”配套资金,为西部八省区和新疆建设兵团配置电影流动放映车、配套电影放映机、发电机、放映大篷等。
2.电影科技创新和数字影院建设迈出新步伐。
在电影产业化发展浪潮的推动下,电影制作水平稳步提高,影片《惊涛骇浪》获得华表奖技术奖。采用数字立体声的影片数量也占到国产影片总数的25%。国内电影工业开始加快相关设备国产化的步伐,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相关应用、管理软件,意图用高新技术带动电影制造业的发展。电影科研所承担的两个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已完成验收。2003年又有14家影院通过评测,达到星级标准,使星级影院的评定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数字影院在中国电影市场一年来已累计获得2849万元票房收入,其中同期上映的影片《海底总动员》数字版在32家数字影厅的票房即达到730万元(胶片版票房为2964万元),占该片总票房的24.6%。2003年中影数字示范院线新增20家,达到50多家数字影院(厅)。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已完成100部优秀国产影片的数字化工作,它将为节目审查机构、版权拥有机构和发行、放映机构,在节目分发、传送、版权保护、运行管理、监控等各环节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平台,为做强做大电影产业提供技术支持。9月,国内第一个标清数字电视电影付费频道开始试播。
3.电影“走出去工程”取得显著成绩。
电影局出台了《关于影片参加海外电影节、展实行备案制度的通知》,2003年以来,中国分别在瑞典、瑞士、意大利、法国、英国、菲律宾、秘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举办了中国电影展,展出优秀国产影片171部次;一些电影单位和驻外使领馆也多次在国外举办中国电影展,扩大了国产电影的国际影响。其中,在法国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是中法文化年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中国近年来在国外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影展活动该影展将持续到2004年5月。2003年以来,共有150余部次影片分别参加了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50多个电影节,有10部影片在8个电影节上获得16个奖项,其中,故事片《暖》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大奖“金麒麟”奖。由电影科研所和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拍摄的大型环幕影片《中华掠影》全部完成,首映式于10月9日在美国奥兰多迪斯尼乐园隆重举行,10月23日该片的放映及拷贝赠送仪式在北京举行。年度内还组织译制国产影片的英、法、西文字幕拷贝85部。
为推动国产电影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2003年筹备成立了“中国电影节目海外推广中心”,以中介机构的形式集中宣传、集中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