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新进展
中国政府网
 

河南洛阳邙山古墓群运用传统和最新技术进行调查与勘测

 

    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古墓最集中的地区-河南洛阳邙山古墓群运用传统和最新的现代技术,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勘测,以廓清古墓群的“真面目”。调查的结果将落实在地形图、摄影图片、航测片等现代形象载体上,以形成邙山陵墓群的一整套科学全面的基础资料,为文物保护和进一步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依据。

 

马王堆汉墓女主人复原塑像面世

 

    湖南省博物馆向世人撩开了长沙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塑像的面纱,辛追面容清秀,衣着华丽,双手胸前交提。这是继2002年4月辛追头像成功复原,在塑像制作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复活”的辛追,高1.58米,年龄约37岁,瓜子脸、柳叶眉、杏核眼、小尖鼻、薄嘴唇、皮肤白里透红。

 

文物保护专家查明布达拉宫壁画颜料组成成分

 

    西藏布达拉宫壁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为修复和长久保存布达拉宫壁画,敦煌研究院专家对布达拉宫16个壁画颜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物象分析结果。布达拉宫壁画颜料既有传统的矿物颜料朱砂、铅丹、铁红、石青、石绿、白垩、石膏等,又有特别之处:布达拉宫壁画使用了一些现代的合成颜料,如白色颜料使用了碳酸镁、氧化锌,绿色颜料中发现了碱式碳酸铜,这是以前未曾发现的。

 

九连墩车马坑进行保护性封填

 

    考古专家经过再三权衡,在采用科技手法起出了6乘具有代表性的车马后,著名的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楚墓车马坑内,剩余的34乘车马被就地保护性封填。对车马坑进行加固、翻模。翻模内层采取柔软的硅胶橡树材料保护,外层采用玻璃钢材料支撑型体,这样就可保留现有车马坑的全貌,其模具可永久保存,能随时对未搬迁的车马坑进行复原。

 

科技工作者初步揭开秦始皇墓室神秘面纱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真墓就在秦始皇陵封土堆下面,石质建筑的墓室主体尚未坍塌进水。初步探测显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秦始皇墓室确实体现了“千古一帝”的气派。通过验收的科技部“863”计划项目《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详细、全面解答了有关秦始皇陵墓的诸多疑问。此次测量探测到由地宫开挖后回填夯土引起的明显重力异常以及弹性波法反射异常,由开挖范围对应封土堆细夯土墙引起的明显磁异常,由墓室引起的高电阻率异常,开挖范围内的汞异常,宫墙引起重力异常和绕射点异常。这些异常加上已知的墓道等,勾画出一个巨大的地下建筑群轮廓。

 

“郧县人”头骨复原取得重大进展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法两国的研究人员联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距今100多万年前的“郧县人”2号头骨进行复原研究,测算出“郧县人”的脑量值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这为“郧县人”可能处于比较原始的直立人阶段的推测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从去年5月起,考古专家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合作,使用超快速高档螺旋仪,对“郧县人”头骨进行扫描,总共扫描255个层面,并运用扫描资料进行头骨图像的二维和三维重建。在此基础上,中方与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选取亚洲晚期直立人中的“爪哇人”和“北京人”作为研究的参照标本,从纵、横两个方向对“郧县人”2号头骨复员的弧度进行控制。目前,中法双方研究人员正通过计算机对头骨进行复位、矫形、修复。

 

热释光鉴定古瓷器年代获得新突破

 

    上海博物馆研究成功《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器热释光年代》科研项目。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属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热释光鉴定古陶瓷年代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其一,能直接测定出陶瓷器的烧制年代。其二,真伪鉴定正确率非常高。其三,灵敏度高,可以测定的年代范围广。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成立

 

    坐落于故宫博物院非开放区原内务府址内的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于2003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内藏100万件宫廷珍宝。为了将此大规模的历史文化遗产长久保存下去,同时在世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共同建立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机构“故宫数字研究所”,并以此为研究基地,开展建筑物及文物的三维测量和数据的积累。建筑物及文物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故宫、培养人才等方面的研究活动。